《中秋月》

时间: 2025-01-11 05:47:23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白话文翻译:

在碧蓝的天空下,桂花散发着清香,清秋时节是纯洁的约定。
一年一度的美好夜晚,遥远的地方也能见到明亮的月光。
在遥远的地方行路应该已经很久了,高城之下更显得晚了。
世间的情感牵挂,哪里没有相思的滋味呢?

注释:

  • 碧落:指清澈的天空。
  • 桂含姿:桂花含苞待放的姿态。
  • 素期:指纯洁的约定。
  • 绝域:遥远的地方。
  • 高城:高楼或高墙。
  • 系情事:牵挂的情感事宜。

典故解析:

  • 中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团圆与思念,诗中表达了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对亲人的思念。
  • 桂花:在中国文化中,桂花象征着高洁、纯美,也与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祜,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主要以其五言绝句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张祜在中秋节写作,表达了他在这一佳节中的思乡情怀与对亲友的思念。

诗歌鉴赏:

《中秋月》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诗,描绘了中秋月明时节的美好景象和人们内心的思念。诗的开头,“碧落桂含姿”,通过“碧落”与“桂”两个意象的结合,展现出清秋的气息与桂花的优雅,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的描写,表达了即使身处万里之外,也能在这个特别的晚上欣赏到明亮的月光,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时间与空间的反思。“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表现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和在异乡的孤独感。而“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则引发了更广泛的共鸣,说明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难以逃避思念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普遍性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个人的情感抒发,也引发了读者的共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碧落桂含姿:描绘秋天的天空和桂花的美丽。
    • 清秋是素期:秋天是一个纯净的约定,暗示节日的特殊性。
    • 一年逢好夜:强调中秋这个节日的每年轮回。
    • 万里见明时:即使相隔千里,明亮的月光也能传递情感。
    • 绝域行应久:表达行路艰辛,时间的流逝。
    • 高城下更迟:高处的等待显得更加漫长。
    • 人间系情事:世间的情感牵挂。
    • 何处不相思:表达思念的普遍性。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与思念相联系,营造出情感的深度。
    • 对仗:诗句之间的平行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的美景,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以及人间普遍的情感牵挂,展现了诗人深沉而纯真的情感。

意象分析:

  • 碧落:象征纯洁与高远的理想。
  • 桂花:象征美好与团圆。
  • 明月:象征思念与团聚的愿望。
  • 高城:象征孤独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碧落”指什么? A. 碧蓝的天空
    B. 碧绿的山川
    C. 碧玉的河流

  2. “清秋是素期”中的“素期”意指什么? A. 清白的约定
    B. 重要的日期
    C. 纯洁的节日

  3. 诗中提到的“绝域”是指什么? A. 美丽的地方
    B. 遥远的地方
    C. 安静的角落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水调歌头》苏轼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然而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张祜的《中秋月》则在描绘美景的同时,更加强调了人际之间的情感联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