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阿史那将军安西迎旧使灵榇(一作送史将军)》
时间: 2025-01-26 00:23: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阿史那将军安西迎旧使灵榇(一作送史将军)
作者: 王建 〔唐代〕
汉家都护边头没,
旧将麻衣万里迎。
阴地背行山下火,
风天错到碛西城。
单于送葬还垂泪,
部曲招魂亦道名。
却入杜陵秋巷里,
路人来去读铭旌。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汉朝的都护在边疆已经去世,
旧将身着麻衣,千里之外来迎接。
阴暗的地方,背负着灵柩山下的火焰,
在风天中,错落到碛西的城池。
单于送葬时流下了眼泪,
他的部曲也为故人招魂,呼唤名号。
灵柩最终归入杜陵的秋巷,
路人来往间阅读着铭刻的旌旗。
注释
字词注释:
- 都护:指边疆的军事统治者或守边将领。
- 麻衣:麻制的衣服,古时常用于丧服。
- 阴地:指葬地或阴暗的地方。
- 单于:古代匈奴的首领称号。
- 招魂:招唤亡者的灵魂,古代丧葬习俗之一。
- 杜陵:指长安附近的墓地,著名的皇族及名士的墓地。
- 铭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旗帜,通常用于丧葬仪式。
典故解析:
- “汉家都护”:反映了汉朝对边疆的统治。
- “单于送葬”:体现了匈奴与汉朝的复杂关系,既是敌也是友。
- “杜陵秋巷”:与历史渊源有关,杜陵是著名的墓地,象征着对历史人物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建,唐代诗人,字子安,活动于贞观至开元年间。他的诗歌多以描写边塞、送别、思乡等为题材,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边疆战争时期,反映了当时汉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以及对故人的怀念之情。诗中展现了送别的哀伤与对英雄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送别阿史那将军的灵柩,展现了边疆将士的忠诚与悲壮。首句“汉家都护边头没”,直接点出主题,汉朝的将领已经去世,暗示着战争的残酷与历史的无情。接下来的“旧将麻衣万里迎”,则表现出对故人的尊重和怀念,旧将麻衣,象征着对死者的哀悼。
中间的“阴地背行山下火”,通过火焰的意象,传达了送别的庄重与神秘。而“风天错到碛西城”则描绘了送葬的场景,暗示着送葬的艰辛与不易。最后几句“单于送葬还垂泪,部曲招魂亦道名”,则通过单于的泪水与部曲的招魂,表现出对故人深深的怀念与惋惜。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悲伤与敬仰,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对将士的哀悼与对历史的反思融入其中,形成了深刻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汉家都护边头没:汉朝的边防将领已去世,开篇直接点出主题。
- 旧将麻衣万里迎:旧将身穿麻衣,意指丧服,表明他为迎接故人而远道而来。
- 阴地背行山下火:阴暗的地方火光闪烁,隐喻灵魂的召唤与送别的庄重。
- 风天错到碛西城:在风天中,灵柩被带到了西边的城池,表现出送葬的艰辛。
- 单于送葬还垂泪:匈奴首领送葬时流下眼泪,象征着对英雄的尊重。
- 部曲招魂亦道名:部下为故人招魂,表现出对将军的怀念与不舍。
- 却入杜陵秋巷里:灵柩最终归入杜陵,意指长眠于此。
- 路人来去读铭旌:行人间阅读铭刻,体现出对历史的回顾与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单于送葬还垂泪,部曲招魂亦道名”,形成和谐的韵律感。
- 意象:火、麻衣、秋巷等意象,交织出送别的沉重氛围。
- 拟人:通过“路人来去读铭旌”,将人赋予了思考和回忆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故人的怀念与尊重,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将士的敬仰,传达了战争带来的悲伤与英雄的伟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麻衣:象征着悲伤与哀悼。
- 火:代表灵魂的召唤与送别的庄重。
- 杜陵:象征长眠与历史的沉淀。
- 铭旌:代表对过往的铭记与怀念。
每个意象都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故人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汉家都护”指的是谁?
A. 匈奴的首领
B. 汉朝的边防将领
C. 诗人的朋友
D. 皇帝 -
诗中提到的“麻衣”象征什么?
A. 战斗的勇气
B. 对死者的哀悼
C. 边疆的艰苦
D. 生活的富裕 -
诗的最后一句“路人来去读铭旌”表现了什么?
A. 对历史的遗忘
B. 对过往的铭记
C. 对未来的展望
D.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杜甫
- 《送友人》:李白
诗词对比:
王建的《送阿史那将军安西迎旧使灵榇》与杜甫的《赠花卿》都体现了对英雄的敬仰与对历史的思考,但王建更侧重于送别的情感,而杜甫则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朋友的珍惜。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王建诗集》
- 《唐代诗歌研究》
以上为对王建的《送阿史那将军安西迎旧使灵榇》的详细解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