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骄阳为戾已成灾,赖有开筵周秀才。
莫道上天无感应,故教风雨一齐来。
白话文翻译:
烈日炎炎,已经造成了灾祸,幸好有周秀才开设酒宴来解闷。
不要说上天没有感应,正因为如此,风雨才会一同而至。
注释:
- 骄阳:炎热的太阳,形容天气极其炎热。
- 戾:指不好的、恶劣的状态。
- 已成灾:已经造成了灾难。
- 赖:依靠、依赖。
- 开筵:摆设宴席,举行宴会。
- 莫道:不要说。
- 感应:指天意或上天对人间行为的反应。
- 故教:因此,因而。
- 风雨一齐来:指自然界的风雨,通常象征着转变或变化。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诗中提到了“上天无感应”,反映了古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一种对命运和天意的思考与质疑。古代文人常常在诗中探讨人与自然、人与天命之间的关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宋温故,生平资料较少,作品多写于南宋时期,风格多样,常表现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事的思考。
- 创作背景:诗作可能是在经历了某种自然灾害后,诗人对时局的反思以及对人情的感慨。表面上是对宴席的描写,实则反映了对社会现象和自然变化的深刻观察。
诗歌鉴赏:
这一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对。在烈日下,周秀才的开筵不仅是对抗酷热的一个方式,更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积极表现。诗人在这里表现出了一种对生活的幽默感和哲理的理解,认为即使在艰难困苦中,人也应该寻找乐趣,抓住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莫道上天无感应”,则引发了对命运和自然的思考。诗人提醒人们不要轻易放弃对天命的理解,暗示着自然的变化与人类行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尤其“故教风雨一齐来”一句,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可以理解为对人事纷扰的隐喻,表达了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
诗词解析:
- 第一句:描述了炎热的天气对人的影响,突出了“灾”字,暗示了极端天气可能带来的后果。
- 第二句:通过“赖有开筵”引入周秀才,表现出积极面对困境的态度,展示了人文关怀和对友谊的重视。
- 第三句:否定了上天的冷漠,强调自然与人的互动关系。
- 第四句:总结前面的思考,暗示自然现象的复杂性与人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烈日比作“灾”,生动形象地传达了天气的影响。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前后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上天”赋予了感应的能力,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人应对自然灾害的态度和对天命的思考,强调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提醒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意象分析:
- 骄阳:象征着困扰与挑战。
- 周秀才:象征着智慧和应对困境的能力。
- 风雨:象征着变化和不可预测的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骄阳”主要指什么?
- A. 冷风
- B. 炎热的太阳
- C. 暴雨
- D. 晨雾
-
“莫道上天无感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上天的无奈
- B. 对自然的理解
- C. 对人性的失望
- D. 对命运的接受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描写了战乱中的悲哀,与温故的《戏周默》在对比自然与人事的关系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前者更显沉重,后者则有幽默的轻松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