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明池
王安石 〔宋代〕
宜秋西望碧参差,
忆看乡人禊饮时。
斜倚水开花有思,
缓随风转柳如痴。
青天白日春常好,
绿发朱颜老自悲。
跋马卧堪尘满眼,
夕阳偷理钓鱼丝。
白话文翻译
在秋天的西边眺望,碧绿的水波参差不齐,
我想起乡里的人们在节日里饮酒欢聚的情景。
我斜靠在水边,看到花开满枝,心中生出许多思绪,
缓缓随着风飘动的柳条,似乎也在痴迷。
明亮的青天和白日,春天总是那么美好,
可我绿发朱颜,却因年老而感到悲伤。
骑马而行,满眼都是尘土,
夕阳下,我偷闲理理钓鱼的丝线。
注释
字词注释:
- 宜秋:适合秋天。
- 禊饮:古代一种节日饮酒的活动。
- 斜倚:斜着靠着。
- 柳如痴:柳树在风中摇曳,似乎也沉醉其中。
- 绿发朱颜:指年轻时的青葱和红润,形象地描绘了青春的美丽。
- 跋马:骑马。
- 夕阳偷理:在夕阳下偷闲整理钓鱼的丝线。
典故解析:
- 禊饮:源于古代的“禊”祭,通常是春秋时节的活动,意在祈求风调雨顺,象征着欢聚和庆祝。
- 老自悲:反映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和自身衰老的感慨,表达了生命无常的哲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他以推行变法著称,主张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他的诗词风格多样,常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和社会现实的关怀。
创作背景: 《金明池》创作于王安石的晚年,正值他政治生涯的低谷,心中充满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考。此时,他正经历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困境,诗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乡土人情的思念。
诗歌鉴赏
《金明池》是王安石在晚年时创作的一首诗,诗中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传达出作者对乡土人情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开篇用“宜秋西望”引入秋天的意境,展现出诗人在秋日的宁静中,眺望远方的自然景色,仿佛在寻找内心的寄托。随后的“忆看乡人禊饮时”则通过对往昔节日的回忆,勾起了对故乡人和欢乐时光的怀念。
诗中“斜倚水开花有思”的描写,将自然与情感融为一体,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风中的柳条,如同诗人的思绪,轻柔而又痴迷,展现了自然对人的情感影响。接下来的“青天白日春常好”则是对美好时光的感慨,同时也隐含着对自身衰老的无奈,表达了“绿发朱颜老自悲”的深刻情感。
最后两句“跋马卧堪尘满眼,夕阳偷理钓鱼丝”则以细腻的生活场景收尾,描绘了一个骑马的人的形象,满眼尘土象征着人生旅途的艰辛,而夕阳下的闲适又带有一丝安宁。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王安石的才华与人生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宜秋西望碧参差:秋天的西边,水波荡漾,景色迷人。
- 忆看乡人禊饮时:忆起乡里的人们在节日欢饮的情景。
- 斜倚水开花有思:斜靠在水边,看着花开,心中思绪万千。
- 缓随风转柳如痴:随着风飘动的柳条,似乎也沉醉在这美好中。
- 青天白日春常好:蓝天白云,春天的景色总是美好的。
- 绿发朱颜老自悲:年轻时的美丽如今却因衰老而感到悲伤。
- 跋马卧堪尘满眼:骑马行走,满眼都是尘土,象征人生的艰难。
- 夕阳偷理钓鱼丝:在夕阳下休闲整理钓鱼的丝线,显现出一丝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条比作痴迷的状态,表现自然与情感的交融。
- 拟人:柳树在风中摇曳,仿佛有情感的倾诉。
- 对仗:如“青天白日”和“绿发朱颜”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美景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王安石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中的情感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青春流逝的伤感,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天:象征成熟与丰收,但也暗示着衰老的来临。
- 西望:代表着对故乡的思念与追忆。
- 柳树:常象征柔美与思念,诗中柳如痴更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夕阳:象征着一天的结束与生命的无常,亦有宁静的意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禊饮”指的是什么? A. 祭祀活动
B. 饮酒欢聚
C. 春耕活动
D. 祭月活动 -
“青天白日春常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春天的热爱
B.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故乡的思念 -
诗中“夕阳偷理钓鱼丝”所传达的意境是? A. 忙碌的生活
B. 生活的宁静与闲适
C. 对未来的憧憬
D. 对时间的无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津口》王安石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金明池》与李白的《静夜思》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王安石更侧重于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经历的结合,而李白则通过月夜的孤寂传达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相似之处,但表达方式各具特色,王安石的诗更为细腻而富有社会现实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诗选注》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