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声
作者:韦应物
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
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万物都在静静地聆听,空旷的宇宙永远是那样的寂静。声音从静谧中产生,又在静谧中消失。
注释
字词注释
- 万物:指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
- 自生:自然产生,自然地存在。
- 听:倾听、聆听。
- 太空:广阔的天空或宇宙。
- 恒:永恒,不变。
- 寂寥:寂静且冷清。
- 还:仍然。
- 从:从……起。
- 静中:在静谧的状态下。
- 消:消失,消散。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静”和“声”的关系可以看作是道家哲学的体现,强调自然的和谐与声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子云,唐代诗人,生于长安,曾任职于地方官吏。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感受,具有浓厚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
《咏声》创作于韦应物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及声音的思考。此时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声音的哲理探讨,寄托了对安静、和谐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咏声》是一首简洁而深邃的诗,诗人通过“声”这一主题,表现了对自然宇宙的感悟。开篇“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展现了一种空旷的宇宙背景,描绘了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这里的“听”字,既是对外界声音的感知,也象征着一种内在的反思。接着,诗人指出声音的源起与归宿,强调了声音虽然在静中诞生,却又必然消失于静中。这种对声音的观察,实际上是对人生无常、事物变化的隐喻。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出一种深邃的哲理,使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宁静的重要。总之,《咏声》不仅是一首咏叹声音的诗,更是一首关于生命、宇宙和安静哲学的沉思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物自生听”:万物都在静静地聆听,体现出自然的和谐。
- “太空恒寂寥”:宇宙永远的寂静,暗示了声音的渺小与无常。
- “还从静中起”:声音的产生源于静。
- “却向静中消”:声音又归于静,表现了声音的无常。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与次句之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声音的起伏象征着人生的变化,反映哲理思考。
- 拟人:将万物赋予了聆听的能力,突出了自然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本诗以声音为主题,探讨了声音与静的关系,反映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传达了一种宁静的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物:象征自然界的所有事物,体现了宇宙的广阔。
- 太空:代表无限的宇宙,带有一种神秘感。
- 静:象征宁静与内心的平和。
- 声:代表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万物自生听”意指:
A. 一切事物都有声音
B. 自然界的事物在静静地聆听
C. 声音的产生需要生物
D. 声音是自然界的主宰 -
诗歌的主题主要探讨了:
A. 声音的美
B. 自然与生命的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D. 诗歌的艺术性 -
“太空恒寂寥”中的“恒”字意为:
A. 短暂
B. 变化
C. 永恒
D. 消失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静谧之美。
- 李白《夜泊牛津》:描绘夜晚的宁静与思考。
诗词对比
- 韦应物《咏声》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两者都探讨了自然和生命的主题,但前者更侧重于声音的哲理,后者则注重人际关系与离别之情。两者在风格上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韦应物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以上是《咏声》的详细解析与学习材料,希望对您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