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唱谢恩》

时间: 2025-01-27 03:33:44

赭袍黄屋俨临轩,独立班头领众仙。

五色云乘金殿日,一声雷绕玉除天。

浮荣何敢矜科第,实地惟知学圣贤。

深重君恩无以报,疾风草劲雪松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赭袍黄屋俨临轩,
独立班头领众仙。
五色云乘金殿日,
一声雷绕玉除天。
浮荣何敢矜科第,
实地惟知学圣贤。
深重君恩无以报,
疾风草劲雪松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身穿赭色袍子、居住在黄色屋子里的神仙,庄重而端坐在高台上,独自一人领导着众多仙人。五彩斑斓的云彩乘着金色的殿堂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一声雷鸣环绕着天上的玉皇殿。世俗的荣华富贵我怎敢轻易夸耀,真正的根基只在于学习圣贤的教诲。深重的君恩我无以回报,正如疾风中的草木坚韧不拔,雪中的松树挺立不屈。

注释:

  • 赭袍:赭色的袍子,古代常用来表示高贵或神秘的身份。
  • 黄屋:黄色的屋子,象征尊贵。
  • 班头:指班级的首领或首位。
  • 五色云:指五彩的云彩,常用于描绘神仙出行的场景。
  • 金殿:金色的殿堂,象征着神圣与尊贵。
  • 浮荣:世俗的荣华富贵。
  • 科第:科举考试中的名次或地位。
  • 圣贤:指圣人和贤人,代表智慧与德行。
  • 君恩:君主的恩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勉,宋代诗人,以其清新隽永的诗风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而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色、阐释道理,颇具哲理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一个感恩的场合,诗人表达了对君主恩惠的感激,以及对世俗荣华的淡泊,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士人道德修养的重视。

诗歌鉴赏:

《廷唱谢恩》是一首充满感激之情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君主恩德的深切感受。诗的开头通过描写神仙形象,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给予读者一种视觉上的震撼。接着,诗人运用五色云和金殿的意象,展示了神仙的威严和神圣,暗示着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在后半部分,诗人转而反思自己与世俗荣华的关系,表达出一种清醒的态度。他不屑于追求浮华的名利,而是强调学习圣贤的重要性,表明他内心对真理和品德的向往。这一部分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自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道德的期待。

最后,诗人用疾风草和雪松的意象,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进一步深化了对君恩的感激。整首诗层次分明,意象丰富,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反思,充分体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赭袍黄屋俨临轩:描写一位神仙的威严形象,赭袍和黄屋象征着高贵。
  • 独立班头领众仙:强调诗人的孤傲和领导地位,表现出一种责任感。
  • 五色云乘金殿日:五彩斑斓的云彩和金色殿堂,营造出一种美丽的仙境。
  • 一声雷绕玉除天:雷声环绕,进一步增强了神秘的氛围。
  • 浮荣何敢矜科第:表达诗人对浮华名利的蔑视。
  • 实地惟知学圣贤:强调学习圣贤的重要性,体现出一种内省的智慧。
  • 深重君恩无以报:感恩之情深重,表现出对恩德的重视。
  • 疾风草劲雪松坚:用自然的坚韧象征精神的坚定与不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赭袍黄屋”和“浮荣何敢”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坚韧的精神与自然现象相结合,增强了意象的表现力。
  • 夸张:通过描写神仙的形象,夸大了其庄严的气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感恩与自省,强调了对君恩的感激以及对浮华名利的淡泊,体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圣贤智慧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赭袍:象征高贵身份,代表着一种理想的追求。
  • 黄屋:象征尊贵和神圣,暗示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五色云:象征美好、希望和神秘,展现了诗人的理想世界。
  • 疾风草、雪松:象征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坚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赭袍黄屋”描述的是谁的形象?
    A. 诗人自己
    B. 神仙
    C. 君主
    D. 圣贤

  2. 诗人如何看待浮华的名利?
    A. 追求
    B. 蔑视
    C. 渴望
    D. 享受

  3. “疾风草劲雪松坚”中“雪松”象征什么?
    A. 美丽
    B. 坚韧
    C. 温暖
    D. 变化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王之涣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中也体现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远大志向,展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 与《廷唱谢恩》相比,王勃的作品更加关注个人的理想与追求,而姚勉则更加强调对君恩的感激与对圣贤的学习。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