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午中秋》
时间: 2025-01-22 03:56: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碧天如水夜初凉,
三五蟾光满帝乡。
何处笙歌侵晓漏,
几家砧杵急秋霜。
仙台深闭金茎露,
月殿高悬桂子香。
独抱幽怀浑不寐,
西风雁唳到虚堂。
白话文翻译:
在清凉的夜空下,碧蓝的天空如同水一般,初秋的夜晚带来丝丝凉意。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这片帝王之乡,宛如三五颗明亮的蟾蜍。哪里传来笙歌声,打破了即将到来的黎明?又有多少户人家在急忙地敲打着砧板,忙于准备秋天的食物呢?仙女的台阶深锁着金色的露水,月宫高悬着散发桂花香气的宫殿。独自抱着幽深的思念,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西风中传来了雁鸣声,回荡在空旷的堂屋里。
注释:
- 碧天如水:形容天空清澈而蓝,似水一般。
- 三五蟾光:指月亮的光辉,形容月亮的明亮程度。
- 笙歌:指音乐和歌声,通常用于文人雅集。
- 砧杵:砧板和杵,指磨制食物的工具。
- 仙台:传说中的仙人居所,象征着高洁的地方。
- 桂子香:指桂花的香气,象征着中秋的气息。
- 幽怀:指内心的思念和情感,多指对人或事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塞,清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主要以诗歌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结合,表达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丙午年中秋之际,诗人借助中秋的月色和秋天的气息,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丙午中秋》以清新的自然景色和悠远的情感为基础,展现了中秋之夜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诗人在描绘碧天、月光、笙歌和家庭生活的同时,流露出了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联通过“碧天如水夜初凉”与“三五蟾光满帝乡”的对比,既描绘了中秋的清澈夜空,又隐含着对故土的思念。接下来的两句,诗人通过“笙歌”和“砧杵”的描写,表现出人们在月夜沉醉于音乐或忙碌于生活的场景。接下来的两句则将视角转向仙境,表现出人间与天上的对比,月宫的桂香与人间的思念交织在一起,使得情感愈发深沉。最后两句,诗人独自思念,无法入眠,感受到秋风的凄凉与孤独,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升华,展现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碧天如水夜初凉:描绘了中秋夜的天空清澈宁静,气温开始变凉。
- 三五蟾光满帝乡:形容明亮的月光洒满了故乡,带来温暖的回忆。
- 何处笙歌侵晓漏:引出对音乐的思考,询问在何处有人在欢唱,打破了夜的宁静。
- 几家砧杵急秋霜:通过“砧杵”的声音描绘出人们忙碌的生活场景。
- 仙台深闭金茎露:描绘了仙境的宁静与神秘,暗示人间与天界的距离。
- 月殿高悬桂子香:月宫高挂,桂花的香气弥漫,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独抱幽怀浑不寐:表达了诗人因思念而辗转难眠的孤独感。
- 西风雁唳到虚堂:用西风和雁鸣的意象,增强了诗的孤独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碧天如水”比喻天空的清澈。
- 对仗:如“仙台深闭金茎露,月殿高悬桂子香”,形成了对称美。
- 意象:月亮、桂花、秋风等意象交织,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氛围。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中秋节的思念主题展开,表达了对故乡与亲人的怀念,以及在美好夜晚中潜藏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 碧天:象征清澈与宁静。
- 蟾光:象征明亮与温暖,代表着团圆。
- 笙歌:象征人间的欢乐与生活气息。
- 砧杵:象征生活的忙碌与真实。
- 桂子香:象征秋天的丰收与美好回忆。
- 西风与雁唳:代表孤独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碧天如水”形容的是( ) A. 太阳
B. 月亮
C. 夜空
D. 河流 -
“几家砧杵急秋霜”中“砧杵”指的是( ) A. 乐器
B. 生活工具
C. 诗歌
D. 秋天 -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乡愁
B. 爱情
C. 战争
D. 自然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中,李白通过月光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高塞的中秋思念相呼应,但李白的情感更为直接与浓烈,而高塞则通过自然景色与生活细节展现思念的细腻与深沉。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诗词鉴赏与分析》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