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道间二首》

时间: 2025-01-26 23:52:49

芙蓉山下芙蓉渡,历尽崔嵬何物路。

更观溪水突人来,令我诗情杂欣惧。

舆夫重说松原山,如此积雨应生湍。

从来潢潦无根源,水收石露须臾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芙蓉山下芙蓉渡,历尽崔嵬何物路。 更观溪水突人来,令我诗情杂欣惧。 舆夫重说松原山,如此积雨应生湍。 从来潢潦无根源,水收石露须臾间。

白话文翻译

芙蓉山下的芙蓉渡口,经历了多少崎岖的山路。 再看到溪水突然涌来,让我的诗情交织着欣喜与恐惧。 轿夫再次提起松原山,这样的大雨应该会形成急流。 但水流总是没有根源,水退后石头立刻显露出来。

注释

  • 芙蓉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地名。
  • 芙蓉渡:渡口名,与芙蓉山相关。
  • 崔嵬:形容山势高峻。
  • 溪水突人来:形容溪水突然涌来,给人以冲击感。
  • 舆夫:轿夫,指抬轿的人。
  • 松原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诗人曾经提及的一个地名。
  • 潢潦:泛指积水。
  • 水收石露:形容水退后,石头立刻显露出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旅途中所作,通过对芙蓉山和芙蓉渡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感慨和对旅途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芙蓉山和芙蓉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中“历尽崔嵬何物路”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感慨,而“更观溪水突人来”则描绘了溪水突然涌来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诗中的“欣惧”二字,准确地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观时的复杂情感。最后两句通过对水流的描写,暗示了自然现象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芙蓉山下芙蓉渡:开篇点明地点,芙蓉山和芙蓉渡,为全诗设定了背景。
  2. 历尽崔嵬何物路:通过“历尽崔嵬”形容旅途的艰辛,“何物路”则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感慨。
  3. 更观溪水突人来:描绘溪水突然涌来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4. 令我诗情杂欣惧:通过“欣惧”二字,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观时的复杂情感。
  5. 舆夫重说松原山:通过轿夫的口,再次提及松原山,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
  6. 如此积雨应生湍:形容大雨应该会形成急流,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观。
  7. 从来潢潦无根源:通过“潢潦无根源”暗示了自然现象的无常。
  8. 水收石露须臾间:形容水退后,石头立刻显露出来,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现象的迅速变化。

修辞手法

  • 拟人:“溪水突人来”中的“突人来”赋予了溪水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表达效果。
  • 对仗:“历尽崔嵬何物路”与“水收石露须臾间”在结构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通过对旅途的艰辛、自然景观的壮观以及自然现象的无常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自然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芙蓉山:象征着旅途的起点和目的地。
  • 芙蓉渡:象征着旅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 崔嵬:象征着旅途的艰辛和挑战。
  • 溪水: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变化。
  • 松原山:象征着旅途中的另一个重要节点。
  • 潢潦:象征着自然现象的无常。
  • 水收石露:象征着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现象的迅速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历尽崔嵬何物路”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旅途的艰辛 B. 自然的美景 C. 人生的短暂 D. 社会的变迁

  2. 诗中“更观溪水突人来”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3. 诗中“水收石露须臾间”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A. 水退后石头立刻显露出来 B. 石头在水中的美丽 C. 水流的持久 D. 石头的坚硬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山水田园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赵蕃《芙蓉道间二首》与苏轼《题西林壁》:两首诗都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赵蕃的诗更注重对旅途的感慨,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对人生的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代诗歌的全面鉴赏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