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月中佳》

时间: 2025-04-27 07:27:45

天上何年种,婆娑碧树幽。

根盘蟾窟古,花落惊峰秋。

只恐冰轮碍,时烦玉斧修。

素娥久延儜,攀折使人愁。

意思解释

赋月中佳

作者: 陈深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天上何年种,婆娑碧树幽。
根盘蟾窟古,花落惊峰秋。
只恐冰轮碍,时烦玉斧修。
素娥久延儜,攀折使人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月亮与自然景色的和谐与忧愁。诗人问:天上是什么时候种下了这青翠的树木?树木在幽静中摇曳,根系缠绕着古老的蟾蜍洞,花瓣在秋风中飘落,仿佛惊动了高耸的山峰。诗人担心冰冷的月亮会阻碍一切,感到玉斧在修整时的烦恼。素洁的嫦娥延续着岁月,把人们的心情都攀折成愁苦。

注释:

  • 婆娑:形容树木摇曳的样子。
  • 蟾窟:蛤蟆的洞穴,古代传说中与月亮有关。
  • 冰轮:指月亮,形象地表达了其清冷的特点。
  • 玉斧:传说中月宫的工匠,负责修整月亮。
  • 素娥:指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宫女神。

典故解析:
嫦娥奔月的故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嫦娥因吃了长生不老药而飞升至月宫,成为月亮的女神。蟾蜍与月亮的传说则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常将其与蛤蜊、蟾蜍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深,宋代诗人,以擅长描写月亮、自然和人情著称。其诗风细腻而富有情感,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赋月中佳》创作于宋代,时逢社会安宁,文人雅士多以月亮为题材,抒发情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哲理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月亮和自然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开头两句以问句形式引入,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引发了对时间的思考。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意象的交替,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秋景图:青翠的树木、古老的蟾蜍洞、飘落的花瓣,构成了一个静谧而充满诗意的场景。然而,随着“只恐冰轮碍”的出现,诗人对月亮的忧虑逐渐显露,似乎暗示着某种人生的无奈和烦恼。

全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从对自然的赞美到对人生的思考,情感由轻快转为沉重,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深刻理解。最终提到的嫦娥,则是对美好与愁苦的双重象征,既展现了人们对美的向往,也暗示了追求美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忧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上何年种:疑问句,表达对月亮及自然起源的思索。
  2. 婆娑碧树幽:描绘树木摇曳生姿,环境幽静。
  3. 根盘蟾窟古:树根缠绕古老的蟾蜍洞,暗含历史沧桑。
  4. 花落惊峰秋:花瓣飘落,惊动了高峰,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5. 只恐冰轮碍:担心冷月会妨碍美好事物,暗含对时光的忧虑。
  6. 时烦玉斧修:月亮的修整使人感到烦恼,暗示人生的无常。
  7. 素娥久延儜:嫦娥在月宫中延续岁月,象征美好与孤独。
  8. 攀折使人愁:对美的追求常伴随愁苦,表达诗人的感伤。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如“冰轮”比喻月亮)、拟人(如“素娥”赋予情感)、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加了诗的韵律感和表达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短暂与自然美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无常的叹息,情感基调在欣赏中透着哀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美好与孤独。
  • 树木:代表生命的摇曳与成长。
  • 蟾蜍洞:古老的象征,暗示历史与时间的流逝。
  • 花瓣:美好事物的短暂与脆弱。
  • 嫦娥:美的象征,带有忧愁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婆娑”一词意指:

    • A. 垂直
    • B. 摇曳
    • C. 倒映
  2. “冰轮”在诗中指的是:

    • A. 太阳
    • B. 月亮
    • C. 星星
  3. 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态度是:

    • A. 完全乐观
    • B. 充满忧愁
    • C. 漠不关心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 《夜泊牛津怀古》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陈深的《赋月中佳》更注重情感的细腻与自然景色的交融,而李白的作品则更多展现一种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两者都以月亮为意象,但表达的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白与杜甫的月亮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