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屯田杨郎中同年留别之什》

时间: 2025-02-04 15:38:13

科名长恐辱同年,许国丹诚皎日悬。

谬掌斯文虽未丧,欲行吾道即无权。

谢公留滞苍苔院,潘岳征行落叶天。

引重力轻深自媿,强酬诗什益凄然。

意思解释

和屯田杨郎中同年留别之什

原文展示:

科名长恐辱同年,
许国丹诚皎日悬。
谬掌斯文虽未丧,
欲行吾道即无权。
谢公留滞苍苔院,
潘岳征行落叶天。
引重力轻深自媿,
强酬诗什益凄然。

白话文翻译:

我在科举中名次不理,常常害怕辱没了同年的朋友。
为了国家的利益,我怀着赤诚的心情,像皎洁的太阳高悬。
虽然我掌握的文化知识未曾丧失,但若想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实在没有机会。
谢公因为留恋而停留在苍苔覆盖的庭院,潘岳在征途上却只能面对落叶纷飞的凄凉。
我在重压之下感到力不从心,强行应对诗歌的创作,结果更加感到凄凉。

注释:

  • 科名:指科举考试的名次。
  • 同年:指同年中举的朋友。
  • 丹诚:赤诚,真心诚意。
  • 谬掌:错误地掌握。
  • 斯文:指文采、文化。
  • 谢公:指谢灵运,南朝宋诗人,以山水诗闻名。
  • 潘岳:指潘岳,西汉诗人,以《闲居赋》著称。
  • 苍苔院:指满是青苔的庭院,象征闲适。
  • 引重力轻:形容在重压下感到无能为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公元1049年-1104年),字仲明,号梅溪,宋代诗人,曾任官员,文学造诣高深,以诗、文、词俱佳闻名。王禹偁的诗风清新自然,富有情感,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个人情怀和社会理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禹偁与同年考中者杨郎中分别之际,表达了对时局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在科举制度的压力下,王禹偁感到自己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受到了限制,情感深邃而真挚。

诗歌鉴赏:

《和屯田杨郎中同年留别之什》展现了王禹偁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的开头,“科名长恐辱同年”,直接表明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自卑,他担心自己的名次会给同年带来困扰,这种情感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竞争激烈和人际关系的微妙。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赤诚之心,仿佛在强调即使在困境中也要保持一颗为国奉献的心。

诗中提到的谢公和潘岳,分别象征着不同的人生选择与结局。谢公留滞于苍苔院,意味着对安逸生活的向往,而潘岳的征行则代表了对理想的追求,但却也带来了落叶凋零的孤独感。这样的对比让人思考,在生活的选择中,究竟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什么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最后两句“引重力轻深自媿,强酬诗什益凄然”,表达了诗人在创作中的无奈与自愧,尽管努力去写诗,但却感到无力与凄凉。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厚的内涵和艺术魅力,展现了王禹偁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科名长恐辱同年:表达了对科举名次的担忧,怕自己不佳的表现影响到同年的人。
  2. 许国丹诚皎日悬:形容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心如皓日高悬,表明了理想的光明。
  3. 谬掌斯文虽未丧:尽管我对文采的掌握还没有丧失,但无奈于现实。
  4. 欲行吾道即无权:想要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却没有能力与机会。
  5. 谢公留滞苍苔院:提到谢灵运停留在苍苔院,象征安逸却也失去进取。
  6. 潘岳征行落叶天:潘岳在征途中面对落叶,象征理想与孤独的结合。
  7. 引重力轻深自媿:在重压之下感到无力,对自己的创作感到羞愧。
  8. 强酬诗什益凄然:强迫自己创作诗歌,结果却更加感到失落与凄凉。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科名”与“许国”,“重力”与“轻深”。
  • 比喻:将理想与皓日相提并论,形象地表达了追求理想的光芒。
  • 象征:谢公和潘岳分别象征了安逸与追求,反映了人生选择的两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无奈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友人的珍惜。通过描绘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的交融,展现了宋代士人的苦闷与追求,具有普遍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皎日:象征理想与光明。
  • 苍苔院:象征安逸与停滞。
  • 落叶:象征孤独与凋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谢公”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谢安
    B. 谢灵运
    C. 谢庄
    D. 谢道韫

  2. “许国丹诚皎日悬”中的“丹诚”是什么意思? A. 诚心诚意
    B. 赤色的
    C. 诚实的
    D. 志向高远

  3. 诗人对理想的态度是: A. 消极放弃
    B. 积极追求
    C. 无所谓
    D. 只是怀念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对比王禹偁的《和屯田杨郎中同年留别之什》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均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王禹偁更强调现实的无奈与对友人的依依惜别,而陶渊明则强调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自得其乐的态度,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人生哲学。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王禹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