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季弟韵二十首》
时间: 2025-01-11 12:36: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季弟韵二十首
天海凭高两杳茫,岂无容地着吾狂。
俗人不惯呼聱叟,明主何曾罪寝郎。
耕富春山能重汉,隐王官谷未忘唐。
自嫌老病疏溪墅,只靠邻僧守竹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大海的广阔与渺茫,感叹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在这片天地中狂放不羁。世俗之人不懂得称呼我为“聱叟”,而明主又从未因为我的自由而对我下罪言。诗人耕种着富饶的春山,希望能重振汉朝的辉煌,而隐居在王官谷中,心中依然怀念唐朝的繁华。自己年老多病,居住在偏僻的溪边小屋,只能依靠邻近的和尚来守护这竹屋。
注释
- 聱叟:古代对年长者的称呼,含有讽刺意味,指的是那些不合时宜的人。
- 明主:明智的君主,这里指对诗人宽容的统治者。
- 耕富春山:指在富饶的春山中耕作,意在表达希望和理想。
- 王官谷:可能指的是唐朝的隐士文化,表示对过去的怀念。
- 疏溪墅:指偏僻的居所,表达诗人自我卑微的心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子舜,号默斋,宋代诗人、词人,是南宋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诗风豪放,常以历史、哲理为题材,作品多为抒发个人情怀和对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经济不平的时期,诗人以个人的经历与感受为题材,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盼,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个人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天海”开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高处俯瞰,视野开阔,但“杳茫”却又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渺小。诗人在此抒发了对世俗的反叛与独立的精神,认为即使是“狂”,也应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诗中的“俗人不惯呼聱叟”表明诗人对自身身份的认知与自嘲,反映出对世俗偏见的不屑与超然。而“明主何曾罪寝郎”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与对统治者的期待,表达了一种理想的政治愿景。
接着,诗人提到“耕富春山”,意在通过耕作来重振汉朝的辉煌,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即使身处困境,他仍然心系国家的兴衰。最后,诗人以“自嫌老病”收尾,展现了对年华逝去的惋惜,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淡然,体现了对于生命的深刻洞察与哲理思考。整首诗语调婉转,情感丰富,蕴含着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许,形成了浓厚的历史感和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海凭高两杳茫:从高处看海,广阔而无边,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
- 岂无容地着吾狂:难道这片天地中没有容纳我狂放不羁的空间吗?
- 俗人不惯呼聱叟:世俗之人不习惯称呼我为“聱叟”。
- 明主何曾罪寝郎:明智的君主又何曾责怪过我呢?
- 耕富春山能重汉:我在富饶的春山中耕作,希望能重振汉朝的辉煌。
- 隐王官谷未忘唐:隐居在王官谷,却依然怀念唐朝的繁华。
- 自嫌老病疏溪墅:我自己嫌弃年老多病,住在偏远的溪边小屋。
- 只靠邻僧守竹房:只能依靠邻近的和尚来守护这竹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比作无边的迷茫,增强了诗的意象。
- 对仗:如“耕富春山能重汉,隐王官谷未忘唐”,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 排比:通过排比句式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增强了诗的气势。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理想追求,既有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也有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展现了浓厚的历史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海:象征着广阔与无边,代表诗人的渺小与孤独。
- 狂:代表自由与不羁,体现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 春山:象征着希望与复苏,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 王官谷:隐喻历史的光辉与文化的传承,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 竹房:象征隐逸的生活,代表诗人的淡泊与自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聱叟”指的是:
- A. 年轻人
- B. 年长者
- C. 君主
- D. 诗人自己
-
诗人对历史的态度是:
- A. 忘记
- B. 怀念
- C. 反对
- D. 无所谓
-
“耕富春山能重汉”这句的意思是:
- A. 希望重振汉朝的繁荣
- B. 只想耕作
- C. 认为汉朝不重要
- D. 只关注个人生活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现隐逸生活与对自然的热爱。
- 李白《将进酒》:表达了对自由和豪情的追求。
诗词对比:
- 刘克庄与陶渊明的作品都体现了隐逸思想,但刘克庄更多地关注历史与现实,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个人的精神世界与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