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早春》

时间: 2025-02-04 15:41:26

山木欣欣意,春光次第催。

欹巾望归雁,伏槛听新雷。

岩静闻冰折,巢空喜燕来。

涧花从寂寞,亦向草堂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木欣欣意,春光次第催。
欹巾望归雁,伏槛听新雷。
岩静闻冰折,巢空喜燕来。
涧花从寂寞,亦向草堂开。

白话文翻译:

山上的树木欣然生长,春光一次次催促着万物复苏。
我斜倚着帽子,望着归来的大雁,俯身靠在栏杆上,聆听新雷的声音。
山岩静谧,能听到冰块断裂的声音,空荡的巢穴让我喜悦地期待燕子的到来。
涧水的花儿虽然孤寂,也向着草堂绽放。

注释:

  • 山木:山中的树木,象征自然的生机。
  • 欣欣意:欣欣向荣,形容生机勃勃的样子。
  • 欹巾:斜倚着帽子,表示一种悠闲的状态。
  • 归雁:归来的大雁,象征春天的到来。
  • 伏槛:趴在栏杆上,表现出一种静谧的状态。
  • 新雷:春雷,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 岩静:山岩的宁静,突显环境的安宁。
  • 冰折:冰块断裂的声音,体现春天的变化。
  • 巢空:鸟巢空荡,暗示燕子即将归来。
  • 涧花:山涧中的花,象征自然的美丽与生命力。
  • 草堂:诗人的居所,表现出一种归属感。

典故解析:

该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其中“归雁”可联系到古代文人对归雁的咏叹,常用以象征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著有《资治通鉴》,在史学上具有重要地位。司马光的诗词风格质朴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早春时节,诗人身处山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表达了对自然复苏的赞美以及对归来的燕子的期待,传达出一份对春天的热爱与希冀。

诗歌鉴赏:

《山中早春》是一首描绘早春气息的诗作,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诗中“山木欣欣意,春光次第催”开篇即揭示了春天的来临,树木的生机勃勃与春光的温暖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氛围。接下来的“欹巾望归雁,伏槛听新雷”,诗人以悠闲的姿态,望着归来的大雁,听着春雷,表现出一种闲适的心境,仿佛与春天融为一体。后两句“岩静闻冰折,巢空喜燕来”,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冰雪的融化与燕子的归来象征着春的回归,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整首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既有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也有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山中的树木在春光的催促下欣欣向荣,展现出春天的气息。
    • 第二联表达了诗人望雁的悠闲与倾听春雷的静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三联通过“岩静闻冰折”,表现了春天的变化与生命的复苏,给人以希望。
    • 第四联则表现了涧花的开放,尽管孤寂,却也在朝着阳光与生活绽放。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拟人手法,“山木欣欣意”,赋予树木以情感。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如“欹巾望归雁,伏槛听新雷”。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歌表达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山木:象征生命的力量与自然的美。
    • 归雁:象征思乡与春天的到来。
    • 新雷:象征春天的声音与生命的复苏。
    • 燕子:象征春天的使者,带来新的希望。
    • 涧花:象征孤独中的美与生命的顽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木欣欣意”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 A. 冬天的寒冷
    • B. 春天的生机
    • C. 秋天的凋零
  2. “欹巾望归雁”中的“归雁”代表了什么?

    • A. 失去的友人
    • B. 思乡之情
    • C. 归去的旅人
  3. 诗歌中提到的“新雷”象征了什么?

    • A. 暴风雨
    • B. 春天的声音
    • C. 夏天的热浪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司马光的《山中早春》,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杜甫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忧愁,而司马光则表现出对自然的欣喜与宁静。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春天的生机。

参考资料:

  • 《诗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