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萧伯和仲和小饮二首》
时间: 2025-02-04 16:54: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留萧伯和仲和小饮二首
作者:杨万里 〔宋代〕
谁曾白月上青天,谁羡千锺况万钱。
要入诗家须有骨,若除酒外更无仙。
三杯未必通大道,一斗真能出百篇。
李杜饥寒才几日,却教富贵不论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饮酒作诗的热爱,借助酒来抒发感情,反映了他对金钱和名利的淡泊。诗中提到有人在白月光下仰望青天,羡慕那些拥有千金万钱的人,但要成为真正的诗人,必须有自己的骨气和风骨。除了饮酒,别无他法。即使三杯酒未必能领悟大道,但一斗酒却足以激发出无数篇章。李白和杜甫在饥寒交迫中坚持创作,只是教人明白富贵与贫贱并不是衡量诗人价值的标准。
注释
- 白月:指明亮的月光,象征清冷、宁静的环境。
- 千锺万钱:形容财富极为丰厚。
- 骨:在这里指的是诗人的气节和风骨。
- 仙:指超凡脱俗的状态。
- 大道:指深奥的哲理或理想境界。
- 李杜:指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的诗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他生活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但他的诗歌以乐观、豁达的态度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杨万里与友人小酌之际,表现出作者对饮酒的热爱以及对诗歌创作的执着,反映了他对金钱和名利的淡漠。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留萧伯和仲和小饮二首》通过饮酒的场景传达出一种洒脱和哲理。诗的开头以“谁曾白月上青天,谁羡千锺况万钱”引入,展现了一种对人生的感悟。诗人并不羡慕那些富有的人,而是强调了精神的追求与内心的修养。接下来的句子“要入诗家须有骨,若除酒外更无仙”则进一步阐明了诗人与酒之间的关系,酒不仅是抒发情感的媒介,更是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元素。
在“李杜饥寒才几日,却教富贵不论年”中,诗人提到李白与杜甫,这两位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强调了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他们依然创作不辍。诗人通过这些对比,表明了真正的诗人不应被物质所束缚,反而应该在逆境中寻找灵感,创作出传世之作。全诗在轻松的饮酒场景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谁曾白月上青天:问谁在月光下仰望苍天,表达对自然的感慨。
- 谁羡千锺况万钱:质疑对财富的追逐,认为富贵并非人生唯一追求。
- 要入诗家须有骨:成为诗人必须有气节,不应仅仅追求物质。
- 若除酒外更无仙:酒是诗人灵感的源泉,强调饮酒对创作的重要性。
- 三杯未必通大道:即使喝酒,也不一定能领悟深奥的哲理。
- 一斗真能出百篇:豪饮一斗酒可以激发创作灵感,产生许多佳作。
- 李杜饥寒才几日:李白和杜甫在贫困中创作,强调他们的精神追求。
- 却教富贵不论年:富贵并不影响他们的创作精神,表明真正的诗人不被物质所羁绊。
-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多处对仗工整,如“谁曾白月上青天,谁羡千锺况万钱”。
- 比喻:将酒比作灵感的源泉,突显饮酒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 排比:通过对李白、杜甫的描述,强调诗人精神的重要性。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精神追求的重要性,反对物质的追逐,提倡在逆境中坚持创作。饮酒被视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方式,象征着自由与灵感。
意象分析
- 白月:象征清冷与宁静,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思索。
- 千锺万钱:象征物质财富,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 酒:作为情感的媒介,象征着灵感和创作的动力。
- 李杜:代表着伟大的诗人,象征着不屈不挠的创作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千锺万钱”意指: A. 贫穷
B. 财富
C. 友情
D. 学问 -
下列哪句强调了酒在创作中的作用? A. 李杜饥寒才几日
B. 三杯未必通大道
C. 要入诗家须有骨
D. 若除酒外更无仙 -
诗人提到的“李杜”是指: A. 两位诗人
B. 两位商人
C. 两位画家
D. 两位哲学家
答案
- B
- D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饮中八仙歌》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饮中八仙歌》:强调饮酒的乐趣与诗歌的结合,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 李白《将进酒》:同样通过酒来表达豪情壮志,展现出对人生的畅快与洒脱。
这两首诗与杨万里的《留萧伯和仲和小饮二首》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了酒与诗歌之间的密切关系,反映出古人对饮酒作诗的热爱以及对物质的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