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岭花袍紫不知名,
涧草茸青取次生。
便是常州草虫本,只无蚱蜢与蜻蜓。
白话文翻译:
岭上的花披着紫色的袍子,不知道名字;
山涧中的草长得茸茸青翠,随意生长。
这就是常州的草虫,只有没有蚱蜢和蜻蜓。
注释:
字词注释:
- 袍紫: 袍子一般指衣服,这里比喻花的颜色如同穿上紫色的袍子。
- 不知名: 不知道名字,形容花的种类未被认知。
- 涧草: 指山涧中的草。
- 茸青: 形容草长得茂盛、青翠。
- 常州: 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因地处水乡,草虫较多。
- 草虫: 指生活在草丛中的昆虫。
- 蚱蜢: 一种昆虫,常见于草地。
- 蜻蜓: 一种常见的昆虫,喜欢栖息在水边。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现了对乡土的热爱和对自然生机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灵动活泼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与田园景色。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寒食前夕,杨万里行至牛首山,意在抒发对春天生机的赞美,并借此描绘自然景物的独特之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魅力。开头两句以“岭花”和“涧草”为主角,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山水画面。花的紫色、草的青翠,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传达出春天的美丽与活力。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草木的细腻观察,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
第三句则引入了“常州草虫”,通过对比的手法,强调了自然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诗人以“只无蚱蜢与蜻蜓”结束,似乎在感叹这种自然之美的宁静,意在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这种悠然自得的心境与春天的氛围相得益彰,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惬意。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蕴含着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杨万里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底和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岭花袍紫不知名: 诗人用“袍紫”来形容花的颜色,显示出花的美丽,但因其不知名,增添了一种神秘感。
- 涧草茸青取次生: 描述山涧草生长茂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 便是常州草虫本: 将视野转向昆虫,说明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
- 只无蚱蜢与蜻蜓: 以缺少特定虫类作结,传达一种静谧的自然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 “袍紫”比喻花的颜色,生动形象。
- 对比: 通过“有虫”和“无虫”的对比,强调自然的宁静。
- 拟人: 通过草木的生长描绘,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岭花: 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多样性。
- 涧草: 代表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 草虫: 体现生态的丰富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花的颜色是什么? A. 红色
B. 紫色
C. 白色
D. 黄色 -
诗中提到的昆虫有哪些? A. 蚱蜢和蜻蜓
B. 蚂蚁和蝴蝶
C. 蜜蜂和蝉
D. 以上都不是 -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厌恶
B. 不在乎
C. 热爱
D. 忽视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将杨万里的自然描写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但杨万里更加关注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静谧与空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