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张明府登鹿门作
作者: 孟浩然
忽示登高作,能宽旅寓情。
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微清。
草得风光动,虹因雨气成。
谬承巴里和,非敢应同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通过登高而获得的宽慰与情感的寄托。诗中提到,虽然身在旅途中,但通过弦歌的悠扬和山水的清新,能够感受到一丝宁静。草木因风而摇动,彩虹因雨而形成,诗人在此感受到自然的美好。最后,诗人谦逊地表示自己并不敢与巴里的人同声相应,表达了对友人的敬重。
注释
- 忽示:突然显现,指的是登高的机会。
- 旅寓:旅途寄宿,形容在外游历的生活。
- 弦歌:古代的音乐和歌唱,常用于宴会或聚会。
- 草得风光动:草木因风动,形象描绘自然景色。
- 虹因雨气成:彩虹的形成与雨水的关系,象征着美好的自然现象。
- 谬承:错误地承受、接受,这里表示谦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字浩然,号蒙庵,唐代著名诗人,生于襟江之畔,常与王维、李白等人交往。其诗风清新自然,喜欢描绘山水田园的景象,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孟浩然晚年时,与友人张明府共同登上鹿门山,借此机会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孟浩然的《和张明府登鹿门作》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其内容融合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感。诗的开头“忽示登高作”便道出了登高的偶然与难得,增强了诗的情感基调。接下来的“能宽旅寓情”则传达了在旅途之中,登高所带来的心灵慰藉,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弦歌既多暇”,不仅描绘了音乐的悠扬,更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山水思微清”则展现了诗人心灵的宁静,仿佛在这清澈的山水之间,所有的烦恼都被抛诸脑后。接下来的意象“草得风光动,虹因雨气成”,通过自然现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生动的画面,体现了生命的美好与自然的神奇。
最后一句“谬承巴里和,非敢应同声”则是谦逊之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尊重与对自己才华的自省。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一种淡然与超然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忽示登高作:偶然得机会登高作诗。
- 能宽旅寓情:能够舒缓在旅途中的抑郁情感。
- 弦歌既多暇:音乐悠扬,时间充裕。
- 山水思微清:在山水之间体会到内心的清新与宁静。
- 草得风光动:草木因风而摇摆,生动而有活力。
- 虹因雨气成:彩虹因雨而生,象征着自然的美丽。
- 谬承巴里和:错误地接受了巴里人的赞誉,显得谦卑。
- 非敢应同声:不敢与他人齐声应和,表明自己的谦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虹因雨气成”,将自然现象比作美的象征。
- 对仗:诗中对称的句式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草木因风而动,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自然的美好与人心的宁静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通过登高的体验,诗人寻求内心的平和与愉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诗人的内心清宁。
- 草木:生动的生命力,体现自然的活力。
- 虹:美好的事物与希望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忽示登高作”意为: A. 偶然得机会登高作诗
B. 忽然感到高兴
C. 旅行中遇到高山
答案:A -
“虹因雨气成”中的“虹”指的是: A. 一种花
B. 彩虹
C. 一种乐器
答案:B -
诗人对巴里和的态度是: A. 自信满满
B. 谦逊
C. 轻视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与孟浩然的山水诗都强调自然之美,但王维更多描绘了秋天的宁静与孤独,而孟浩然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出一种宽慰与抒发情感的态度。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及其后代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