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戏赋云山》
时间: 2025-04-29 04:38: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白话文翻译:
谁在半夜里推开了山?四周的浮云都在猜测是你。平时总是面对那两三座山峰,走遍溪边却找不到你的踪影。西风一吹,云彩横飞而过。忽然间看到东南方的一根高柱。老和尚拍手笑着夸赞,且喜青山依旧常在。
注释:
- 何人:谁。
- 半夜:夜深时分。
- 推山:推开山的意思,指的是一种变化或移动。
- 浮云:漂浮的云彩,常用来比喻空灵和变化。
- 相对:面对,指诗人常常与山相伴。
- 无觅处:找不到地方,表示失去踪影。
- 西风:秋天的风,带有萧瑟之感。
- 瞥起:突然升起,表示瞬间的变化。
- 天一柱:形象地比喻一根高耸的云柱。
- 老僧:指年长的和尚,象征智慧和从容。
- 夸:赞美,称赞的意思。
- 青山依旧住:青山仍然如故,表示自然的恒久。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其意象和情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提到的“青山”象征着永恒和宁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后期生活在江西。他的词风豪放,题材多样,常表现出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及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玉楼春·戏赋云山》创作于辛弃疾晚年,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他以青山为伴,寄托了对理想的追寻与内心的安宁。
诗歌鉴赏:
《玉楼春·戏赋云山》是辛弃疾的一首佳作,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全诗围绕“山”与“云”构建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让人感受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诗的开头以“何人半夜推山去”引入,既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变化的关注,也暗示了人对自然的影响。随后“四面浮云猜是汝”,浮云似乎在讨论谁在改变山的面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宇宙的思索。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则展示了诗人对山的依恋与思考,山峰的常在与溪水的流动形成鲜明对比,映衬出时间的无情与自然的永恒。而“西风瞥起云横度”则通过动词“瞥”表现出风的瞬息变化,传达出一种秋天的萧瑟与清冷。
最后两句“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则是对青山的赞美,表现出对自然永恒的欣慰。老僧的笑声传递出一种淡然的哲学,仿佛在告诉人们,尽管人事变迁,青山依旧如故,带给人们一种心灵的慰藉。
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上都表现出辛弃疾对自然的热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哲理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人半夜推山去:诗人以疑问的方式开篇,营造出神秘感,暗示自然世界的变化。
- 四面浮云猜是汝:云彩在空中飘动,似乎在讨论是谁在推动山,表现出自然与人之间的互动。
- 常时相对两三峰:诗人与山峰相对而立,强调了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走遍溪头无觅处:虽然走遍溪流,却找不到人影,表现出孤独与思索。
- 西风瞥起云横度:西风的吹动使得云彩快速移动,表现出自然的变化无常。
- 忽见东南天一柱:突然看到高耸的云柱,象征着希望和力量的存在。
- 老僧拍手笑相夸:老和尚的笑声传递出智慧和从容,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
- 且喜青山依旧住:青山依然如故,传达出诗人对自然恒常的欣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比作思考者,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拟人:使云彩具有思考与交流的能力,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西风瞥起云横度”,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永恒与变化的感悟。通过描绘青山与浮云的关系,反映出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对自然的敬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着永恒和宁静,是不变的自然。
- 浮云:象征变化与流动,代表着人生的无常。
- 西风:传递出秋天的气息,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老僧:象征智慧与从容,反映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山”象征什么?
- A. 永恒
- B. 变化
- C. 迷茫
-
“何人半夜推山去”中的“推山”指的是什么?
- A. 实际的推山
- B. 自然变化
- C. 人的努力
-
诗中“老僧”代表什么?
- A. 年老无能
- B. 智慧与从容
- C. 笑声
答案:
- A. 永恒
- B. 自然变化
- B. 智慧与从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辛弃疾与李白:辛弃疾的作品多表现对国家和个人理想的追求,李白则更多地展现个人情感与豪放的个性。
- 风格对比:辛弃疾的词风豪放,情感深厚;而李白则以清新脱俗、自由奔放著称。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位诗人在描绘自然时的不同侧重点,辛弃疾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李白则强调自我与自然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