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其二 闻傅作义守太原》
时间: 2025-01-26 00:55: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其二 闻傅作义守太原
作者:卢前 〔近代〕
坚守太原城者,涿州曾识其人。
此身誓与此城存。今日傅耶坐镇。
恨不血涂绥远,肯随它去临汾。
吾言如是告倭闻。宝鼎从今敢问。
白话文翻译
坚守太原城的人,我曾在涿州见过他。
我誓言与这座城池共存。今天傅作义在这里镇守。
我恨不能用血染红绥远,愿意跟随他去临汾。
我如此言语,告诉倭贼听。宝鼎从今敢问。
注释
- 坚守:坚持防守。
- 太原:山西省的省会,历史上重要的军事重地。
- 涿州:位于河北省,是傅作义的故乡。
- 誓:发誓,表示坚定的决心。
- 血涂:用鲜血来染色,象征牺牲和斗争。
- 绥远:今内蒙古自治区,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区域。
- 临汾:山西省的一个重要城市。
- 倭:指日本侵略者,历史上以侵略中国著称。
- 宝鼎:古代祭祀用的器具,象征权威和神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卢前(1900-1942),近现代诗人,早期参与新文化运动,后因抗日战争而创作了许多爱国诗篇,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背景是傅作义在太原城的守卫。诗人通过对傅作义的赞颂,表达了对抗战将领的敬仰和为国捐躯的决心。
诗歌鉴赏
《西江月 其二 闻傅作义守太原》是一首充满豪情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抗日将领傅作义的崇敬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中通过对太原城坚守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深厚情感。开头两句提到自己曾在涿州见过傅作义,既是对人物的亲切回忆,也是对他能力的认可。接下来的“誓与此城存”则展现了诗人强烈的忠诚和责任感,表现出他愿意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
“恨不血涂绥远,肯随它去临汾”两句,暗示了诗人对牺牲精神的渴望与钦佩,表达了对敌人抗争的强烈愿望,愿意为保卫家园而献身的决心。最后两句则是对敌人的警告和对未来的反思,展现出诗人对于战局的关注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思考。
整首诗在艺术上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体现了作者浓厚的民族主义情怀和对抗战将领的赞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坚守太原城者,涿州曾识其人。
- 诗人提到自己曾在涿州见过傅作义,表明与他有一定的关系。
- 此身誓与此城存。今日傅耶坐镇。
- 表达了诗人对太原城的忠诚和对傅作义守卫的钦佩。
- 恨不血涂绥远,肯随它去临汾。
- 诗人渴望为保卫家园而献身,愤怒敌人侵略的情绪。
- 吾言如是告倭闻。宝鼎从今敢问。
- 诗人对敌人发出警告,并反思未来的命运。
修辞手法:
- 对比:将个人的誓言与历史的命运对比,增强情感的冲击力。
- 夸张:用“血涂绥远”表达出强烈的斗争意愿。
- 象征:宝鼎象征着权威和神圣,暗示对未来的期许。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抗战将领的崇敬,展现了在国家危难时刻,人民的决心与勇气。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原:象征着坚守和希望。
- 傅作义:代表着民族的英雄精神。
- 血:象征着牺牲和斗争。
- 倭贼:敌人的象征,代表着外敌的侵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城市是哪个?
- A. 北京
- B. 太原
- C. 临汾
-
诗人对傅作义的态度是?
- A. 疑虑
- B. 崇敬
- C. 冷漠
-
“恨不血涂绥远”中“血”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 A. 生命
- B. 牺牲
- C. 胜利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清平乐》: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 《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历史为背景,表达对英雄的追忆。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西江月》同样展现了个人情感的深邃,但前者以思乡为主题,后者则强调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取向。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与艺术》
- 《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