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杜风骚少得朋,将坛高筑竟谁登。
林萝寂寂湖山好,月下敲门只有僧。
白话文翻译:
李白和杜甫的风采才华少有人能与之匹敌,酒坛高高地筑起,却又有谁来登上呢?林间的藤萝寂静而美丽,湖山的景色也十分迷人,月光下敲门的,只有一位僧人。
注释:
- 李杜:指李白和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
- 风骚:才华和风采。
- 得朋:能与之交友、相称的朋友。
- 将坛:指酒坛,象征饮酒作乐。
- 林萝:指林中的藤萝,形容环境的幽静。
- 敲门:暗示有人来访。
- 只有僧:强调寂寥,只有僧人来敲门,暗含孤独。
典故解析:
李白和杜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他们的诗才和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诗中提到两位诗人,表明诗人感叹与他们的交往机会之少。后文的月下敲门则引申出一种孤独的境地,似乎在暗示诗人对友谊的渴望与现实的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逋(967年-1030年),字君复,号梅溪,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林逋一生以隐居为主,追求自然与内心的宁静。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林逋隐居的时期,表达了他对友谊的向往与对孤独境遇的感慨。身处美丽的湖山之中,却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反映了当时士人的孤独与苦闷。
诗歌鉴赏:
《和皓文二绝》是一首充满孤独感的诗。诗人以李白和杜甫的风骚才华为引,表达了对古人才子的敬仰,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在当时社会中孤独无伴的心情。前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李白和杜甫的独特地位,展现出诗人渴望与他们相交的心情,而“将坛高筑竟谁登”则暗示了这种渴望难以实现,仿佛即使有美酒佳肴,也无人分享。后两句则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湖山环境,诗人在月下隐隐感受到孤独,敲门而至的只有一位僧人,暗示着他所处的境地是多么的孤寂。这首诗不仅有对友谊的渴望,也蕴含了对人生无常与孤独的深刻思考,显示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敏感与细腻的观察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李杜风骚少得朋:两位伟大诗人的才华无人能及,诗人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显露无遗。
- 将坛高筑竟谁登:即使有美酒,却无人共享,体现了孤独的无奈。
- 林萝寂寂湖山好: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月下敲门只有僧:月光下的访客仅是一位僧人,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清寂。
-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利用“李杜”、“酒坛”、“林萝”、“月下”等意象,构建了诗的情境。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对友谊的渴望与对孤独的感慨,反映了人生态度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李杜:象征才华与友谊。
- 酒坛:象征生活的乐趣与社交的渴望。
- 林萝:代表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月下:象征孤独和思考的时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 A. 白居易和杜甫
B. 李白和杜甫
C. 苏轼和黄庭坚 -
诗中“将坛高筑竟谁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喜
B. 孤独
C. 忧伤 -
月下敲门的来者是谁? A. 朋友
B. 僧人
C. 商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相比,林逋的这首诗更加强调自然与孤独的结合,而杜甫则在友情与思念中流露出更多的哀伤。两者都涉及孤独的主题,但表现方式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两位诗人不同的生活境遇和心理状态。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林逋研究》
- 《古诗文赏析与鉴赏》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