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犀利锋铓敌五兵,梦中青镂未为灵。
空山日午南窗暖,拟写黄庭内景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书法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前两句描绘了笔墨的锐利与力量,似乎可以抵挡五种武器;而在梦中,对青镂的期待却未能实现。后两句则描绘了在一个温暖的午后,诗人坐在南窗前,想要将《黄庭经》中的内景描写下来。
注释:
- 犀利:形容笔锋锐利。
- 锋铓:指剑的锋利部分,象征武器。
- 敌五兵:意指笔墨的力量足以抵挡五种兵器,体现了书法的威力。
- 梦中青镂:青镂是指精美的书法或刻画,梦中未能实现的理想。
- 空山:指空旷的山野,环境清幽。
- 日午:指正午,太阳高照。
- 南窗暖:指南窗透出温暖的阳光,营造出舒适的氛围。
- 黄庭内景经:指道教经典《黄庭经》,描写内心的修养与哲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生于杭州,以隐居生活而闻名。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典雅,多描写自然风光和隐逸生活,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隐居时,反映了诗人在静谧环境中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在书法与道教文化的交融中,诗人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书法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笔墨的热情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开头两句以“犀利锋铓”和“敌五兵”展现出书法的力量,暗示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可以抵御外界的喧嚣与纷扰,给人带来内心的安宁。而“梦中青镂未为灵”则表明尽管诗人对书法有着深厚的情感,但在追寻的过程中也感到一种无奈和无法实现的理想。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了一个温暖的午后,诗人坐在南窗前,梦想着能够将《黄庭经》的内在景象写下来,这里不仅表现了物质环境的舒适,更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在字句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深邃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执着与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犀利锋铓敌五兵:书法的笔锋如同利刃,能抵挡世间的一切武器,象征书法的力量。
- 梦中青镂未为灵:在梦中憧憬着青镂的美好,却未能真正实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 空山日午南窗暖:描绘出一个宁静而温暖的午后,环境的宁静与舒适感。
- 拟写黄庭内景经: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渴望将道教经典中的内心修养与哲理记录下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笔墨比作锋利的武器,强调书法的力量。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比,如“犀利锋铓”和“梦中青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书法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体现了宁静、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犀利锋铓:象征力量与艺术的锐利。
- 空山:象征宁静的生活环境。
- 黄庭:象征道教哲学与内心的修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书法象征了什么? A. 力量
B. 和平
C. 财富
D. 知识 -
“梦中青镂未为灵”中“青镂”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食物
B. 书法艺术
C. 一种风景
D. 道教经典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羲之《兰亭集序》
- 苏轼《前赤壁赋》
诗词对比: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同样描写了书法与自然的结合,展现了书法家的情怀与艺术追求;而林逋的诗则更加强调内心的宁静与理想的追求,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表达方式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书法艺术与文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