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初临》
时间: 2025-01-10 22:18: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初临
作者: 赵熙 〔清代〕
木马分秧,杜鹃啼月,四山红过千花。
细雨黄梅,玉人初换蝉纱。
夜来眢井鸣蛙,井干边变作长蛇。
音书人事,咸阳大火,天地飞沙。
禊潭佳节,锦水名邦,正携俊侣,同醉年华。
青莲钵底,如来不咒宾迦。
西望长嗟,数词流梦老天涯。
笑哑哑,千声铜鼓,洞子黄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的景象与人们的生活。开头描写了木马分秧的欢乐场面,杜鹃在夜晚啼叫,四周的山岭被红花装点得如同千朵盛开。细雨淅沥,黄梅时节,女子换上了轻盈的蝉纱衣裳。夜里,井边传来蛙鸣,干涸的井口像一条长蛇。音信人事杂乱无章,咸阳发生大火,尘土飞扬。禊潭的佳节,锦水流域的名邦,正与佳人携手共醉于年华。青莲的钵底,不再咒骂宾迦。向西叹息,数着那些流逝的梦,遥望天涯。笑声连连,千声铜鼓在洞子外回荡。
注释
- 木马分秧:指的是一种传统的游戏,象征着春天的结束与夏天的开始。
- 杜鹃啼月:杜鹃鸟在月夜啼叫,表达了夏夜的宁静和美好。
- 细雨黄梅:黄梅时节细雨纷飞,描绘出初夏的湿润气候。
- 眢井:古代指深井,意指夜晚蛙鸣的场所。
- 咸阳大火:历史典故,咸阳为秦朝都城,象征着动荡与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熙,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情风俗,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初夏时节,正值自然景色最为迷人之时,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夏初临》是一首充满生机与诗意的作品,展现了初夏的景色与人们的生活状态。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自然与人文交织在一起。开篇的“木马分秧”不仅体现了农事的繁忙,更传达出一种欢乐的气氛。紧接着,杜鹃啼鸣的描写,带来了夜晚的宁静与思考。随着“细雨黄梅”的到来,气候的变化与心情的涌动交相辉映。
诗中提到的“音书人事”与“咸阳大火”,则为作品增添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关注。通过对“禊潭佳节”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与社会的和谐氛围,使整首诗在描写自然的同时,流露出对人情的珍视。
最后几句的“西望长嗟”,不仅是对流逝岁月的感叹,也是对未来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无奈。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清代诗人的艺术追求与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木马分秧:象征着农忙,营造出欢快的氛围。
- 杜鹃啼月:表现夜晚的宁静与美感,暗示思乡之情。
- 细雨黄梅:描绘细雨中的夏日气息,象征着生机。
- 夜来眢井鸣蛙:传达夜晚的宁静与自然的声音。
- 井干边变作长蛇:形象化井边的干涸与自然的变化。
- 音书人事,咸阳大火:引入社会变故,增添紧迫感。
- 禊潭佳节:象征着节日的欢庆与人际的和谐。
- 青莲钵底:强调一种超然与内心的宁静。
- 西望长嗟:对往事的追忆与未来的希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井干边变作长蛇”,形象生动。
- 拟人:杜鹃啼叫,赋予鸟类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细雨黄梅,玉人初换蝉纱”,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初夏的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木马:象征儿童的欢乐与农耕文化。
- 杜鹃:传达乡愁与自然的声音。
- 黄梅:象征初夏的气候与生机。
- 蛙鸣:引发对夜的沉思与静谧的感受。
- 铜鼓:象征节庆的热闹与人情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木马分秧”意指什么? A. 农事繁忙
B. 游乐活动
C. 乡村的宁静 -
“咸阳大火”是指什么? A. 自然灾害
B. 社会动荡
C. 个人悲剧 -
“青莲钵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忧伤
B. 超然
C. 欢乐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登鹳雀楼》:王之涣
诗词对比
- 《夏初临》 vs 《春晓》: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夏初临》更注重人文关怀与社会变迁,而《春晓》则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赵熙生平与作品研究》
以上为《夏初临》的详细解析与学习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优秀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