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里乍过新岁,他乡又遇元宵。
乡亲相叙慰萧条。引得片时热闹。
懒向吟坛酬和,快从灯市游遨。
归来已是月轮高,儿女开门迎笑。
白话文翻译:
在故乡刚过完新年,在他乡又遇到元宵佳节。
乡亲们聚在一起,互相安慰这段萧条的时光,这引来了片刻的热闹。
我懒得去吟坛作诗,倒是更愿意在灯市里游玩。
等我回到家时,月亮已经高挂,儿女们开门迎接我,笑声阵阵。
注释:
字词注释:
- “乍过”:刚刚经过。
- “元宵”:指农历正月十五的节日,庆祝活动丰富。
- “乡亲”:指家乡的亲人和朋友。
- “相叙”:互相交谈或叙述。
- “萧条”:指环境或生活的冷清、寂寞。
- “酬和”:指在吟坛上回应或作诗。
- “游遨”:游玩、漫游。
- “月轮”:指月亮的形状,月亮升高。
典故解析:
- “元宵节”:古时为“上元节”,习俗包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象征团圆。
- “灯市”:指元宵节期间,灯笼市场热闹的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隐轩,近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受儒家文化影响,讲求抒情与自然景物的结合。其诗歌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生活的交织。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农历新年与元宵节期间,诗人身处他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节日气氛的感慨,体现了游子在外的孤独与对家庭的依恋。
诗歌鉴赏:
《西江月 其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过新年和元宵节期间的复杂情感。诗中反映了游子在他乡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开头便以“故里乍过新岁”引入,鲜活地描绘出春节后的氛围,而接着提到“他乡又遇元宵”,则更突显了游子在外的无奈和对家乡节日的渴望。在乡亲的聚会中,虽然环境萧条,却因彼此的慰藉而感受到片刻的热闹,反映出人际间的温暖与情感的相互支持。
然而,诗人却“不愿向吟坛酬和”,选择在灯市游玩,显示出他对传统诗歌形式的懒惰与对生活乐趣的向往。他宁愿享受当下的乐趣,而非拘泥于诗词的创作。最后一句“儿女开门迎笑”则表达了诗人回到家中时的温暖与幸福,仿佛这一切的孤独与思念都是为了这一刻的团聚而存在。
整首诗在轻松的语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乡愁与对家庭的深切依恋,同时也反映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展示了诗人对节日的热爱与对家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里乍过新岁”:刚刚过完新年,表现了新年的新气象。
- “他乡又遇元宵”:在他乡的诗人又恰逢元宵节,蕴含思乡之情。
- “乡亲相叙慰萧条”:乡亲们互相叙说,温暖了冷清的环境。
- “引得片时热闹”:这种叙说引来了一时的热闹。
- “懒向吟坛酬和”:诗人懒得去参与诗歌的创作和交流。
- “快从灯市游遨”:更愿意在热闹的灯市中游玩。
- “归来已是月轮高”:回到家时,月亮已经升得很高。
- “儿女开门迎笑”:儿女们在门口迎接他,欢声笑语。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故里乍过新岁”与“他乡又遇元宵”形成对比,增强诗意。
- 拟人:“月轮高”表现了月亮的动态,赋予自然以生命。
- 象征:“元宵”象征着团圆与欢乐。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游子在外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表现了对家庭团聚的渴望。通过对节日的描写,展现了人际间的温暖与对生活的热爱,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里:象征着家乡,代表着亲情和温暖。
- 元宵:象征团圆与喜庆,代表着对家庭的怀念。
- 灯市:象征热闹与生活的乐趣,是人们聚集的场所。
- 月轮: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归属感,暗示着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元宵”是指哪一天的节日? A. 农历正月初一
B. 农历正月十五
C. 农历正月初五 -
作者在诗中选择了什么活动来代替吟诗? A. 游玩灯市
B. 参加聚会
C. 读书写字 -
“儿女开门迎笑”中,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孤独
B. 欢迎与温暖
C. 忧伤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对家乡生活的向往。
- 李白的《月下独酌》:表现了对月亮的感慨与孤独。
诗词对比:
- 比较龚隐轩与李白的作品,虽然都表达了对月亮的思考,但龚隐轩更侧重于家庭与节日的温暖,而李白则更多地探讨个人的孤独与豪情。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显著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提供多首古诗词的背景与分析。
- 《唐诗三百首》:分析唐代诗人作品的风格与主题。
- 《现代诗词鉴赏》:帮助读者理解现代诗词的艺术特征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