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五日过云南竺湘家旧寓南轩怀朝见》
时间: 2025-01-27 03:45: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昨携儿寄小轩,
儿今何在小轩存。
唤爹若有褰裳语,
恋母犹多泪席痕。
两树桃花飞痛血,
一山松影护游魂。
销凝良久忽如见,
我与同归家处村。
白话文翻译:
回想昨天我带着儿子寄居在小轩,
如今儿子何在,小轩依旧存在。
如果唤爹,是否会有褰裳的言语?
对母亲的思念,泪水依旧留下席上的痕迹。
两棵桃花飞舞,如同血泪般痛苦,
一座山的松影庇护着游荡的灵魂。
凝视良久,恍若见到,
我与他共同回归故乡的小村庄。
注释:
- 褰裳:指轻轻掀起衣裳,这里可能隐喻儿子的呼唤。
- 泪席痕:泪水留下的痕迹,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 桃花:象征美好与伤痛,飞舞的桃花可能暗示离别的痛苦。
- 松影:松树的影子,象征着庇护与安宁。
典故解析:
- 桃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桃花常常象征着爱情、美好和短暂的生命。这里可以理解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 松树:松树象征长寿和坚韧,给游魂提供庇护,反映出一种对逝去生命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诗风多以细腻情感和自然景色为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尤其是对已逝亲人的思念。诗中通过对儿子和母亲的思念,展现了家庭的温情和人对故土的依恋。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家庭、亲情的深刻思考。开篇以“忆昨”引入,展示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带着儿子在小轩的日子,似乎是温暖和幸福的象征。然而,随着“儿今何在”的发问,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儿子的思念浮现而出。接下来的“唤爹若有褰裳语”,不仅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也暗示了对家族传承的期盼。
诗中“泪席痕”更是直接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泪水留下的痕迹道出了一种无法释怀的痛苦。后面两句中,桃花与松影的意象交错,桃花的美丽与痛苦形成鲜明对比,松影则传达出一种安静的庇护感,似乎在诉说着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
最后两句“销凝良久忽如见,我与同归家处村”,突显了对故乡的归属感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仿佛在瞬间又重回那个温暖的家。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怀念与对故乡的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忆昨携儿寄小轩:回忆起昨天带着儿子在小轩居住的情景,表达了温馨的家庭生活。
- 儿今何在小轩存:如今儿子不知身在何处,小轩依旧存在,流露出思念之情。
- 唤爹若有褰裳语:唤父亲的话是否会带来温暖的回忆,体现对父亲的思念。
- 恋母犹多泪席痕:对母亲的思念让人泪流满面,留下痕迹,表现出深切的情感。
- 两树桃花飞痛血:桃花的飞舞如同痛苦的血泪,象征着美好而又短暂的生命。
- 一山松影护游魂:松树的影子保护着游荡的灵魂,传递出一种对逝者的怀念。
- 销凝良久忽如见:凝视良久,恍如看到,暗示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重现。
- 我与同归家处村:与儿子一起回归故乡,表达了对家乡的向往和归属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桃花比作痛苦的血,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 拟人:松影被赋予了保护的功能,体现了对逝者的关怀。
- 对仗:诗中每两句之间存在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家庭、亲情的思考与怀念,表达了对于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故乡的眷恋,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活变迁时的无奈与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美好与短暂,代表着对往昔的怀念与生命的脆弱。
- 松影:象征庇护与安宁,代表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故乡的依恋。
- 泪席痕:象征思念与痛苦,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小轩”指的是什么? a) 一个地方
b) 一种情感
c) 一棵树 -
“泪席痕”表达了作者对谁的思念? a) 父亲
b) 母亲
c) 儿子 -
诗中的桃花象征了什么? a) 爱情
b) 痛苦
c) 美好与短暂
答案:
- a) 一个地方
- b) 母亲
- c) 美好与短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陈著的《三月五日过云南竺湘家旧寓南轩怀朝见》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杜甫更多的是对动乱与苦难的忧虑,而陈著则更侧重于对亲情的怀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