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其四》
时间: 2025-01-10 22:43: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原文如下:
蜀主窥吴幸三峡,
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
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
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
白话文翻译:
蜀国的君主曾经窥视吴国,幸运地经过三峡,他去世的那年也在永安宫。翠华的身影仿佛在空山之中,玉殿则虚无缥缈,似乎在野寺之内。古庙里有杉松为水鹤提供栖息之地,岁时的伏腊,村中的老翁也依然在走动。武侯祠堂与此地常常相邻,君臣的祭祀在这里共同举行。
注释:
- 蜀主:指蜀汉的刘备。
- 窥吴:指刘备对吴国的关注与征伐。
- 三峡:指长江的三峡地区,风景秀丽。
- 崩年:指去世的年份。
- 翠华:指刘备的车马,或泛指华丽的装扮。
- 玉殿:指宫殿,象征着富贵与尊荣。
- 古庙:指历史悠久的庙宇,通常是祭祀之处。
- 武侯祠堂:指纪念诸葛亮的祠堂,常常与刘备相提并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见证了社会的动荡与百姓的苦难,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在晚年创作的一组诗,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沉思和对古迹的感慨。这首诗写于他游历三峡时,回顾历史人物的兴衰与自己的感慨,反映出他对历史的追忆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诗歌鉴赏: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在形式上为七言律诗,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诗中通过蜀主刘备的历史事件,勾勒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画面。开篇以“蜀主窥吴幸三峡”引入,立刻把读者带入到历史的背景之中,刘备的雄心壮志尽显无遗。而“崩年亦在永安宫”则转向刘备的去世,表达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令人深思。
接下来的几句,杜甫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与古迹,展现出一种空灵的美感。“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在对比中呈现出历史的虚幻与现实的对照,反映出诗人对历史的敬畏与思索。古庙、杉松、水鹤的意象则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生命的延续,显示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
最后一句“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则将个人与历史紧密相连,体现了杜甫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重视。这首诗在情感上深沉而内敛,充分体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深邃思考与艺术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蜀主窥吴幸三峡:蜀汉的刘备曾对吴国有所图谋,经过三峡的经历被视为幸运。
- 崩年亦在永安宫:刘备去世的年份也在他的宫殿永安宫,暗示历史的悲剧。
- 翠华想像空山里:刘备的华丽车马似乎在空旷的山中,象征着他辉煌的过去。
- 玉殿虚无野寺中:奢华的宫殿与简朴的野寺形成对比,反映出权力的虚幻与现实的冷酷。
- 古庙杉松巢水鹤:古老的庙宇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展现出历史的积淀。
- 岁时伏腊走村翁:时间的流逝中,村庄的老人依旧在生活,体现出人类的延续。
- 武侯祠堂常邻近:武侯祠堂常与诗人所描绘的场景相邻,历史与现实相交融。
- 一体君臣祭祀同:君臣共同祭祀,表现出对历史人物的尊敬与对文化的传承。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历史人物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赋予历史事件新的生命力与深度。
- 象征:古庙、杉松、水鹤等意象,象征着历史的积淀与生命的延续。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反映了对历史的沉思与对人事无常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与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蜀主刘备的追忆,诗人不仅仅是在缅怀过去,也是在对当下与未来进行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蜀主:历史人物,象征着雄心与理想。
- 三峡:自然景观,象征着壮丽与历史的交汇。
- 翠华、玉殿:奢华的象征,代表权力与地位。
- 古庙、杉松:历史的象征,代表着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 武侯祠堂:纪念历史人物的地方,代表历史的尊重与崇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蜀主”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刘备
- B. 曹操
- C. 诸葛亮
- D. 孙权
-
“翠华”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车马
- B. 自然
- C. 神灵
- D. 军队
-
诗中提到的“武侯祠堂”是为了纪念谁?
- A. 刘备
- B. 诸葛亮
- C. 曹操
- D. 孙权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同样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破败与失落,反映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 《庐山谣》(李白):相较于杜甫的沉重,李白的诗则更显豪放与洒脱,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 《山居秋暝》(王维):同样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但王维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