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时间: 2025-04-29 01:26: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白话文翻译:
群山万壑奔向荆门,明妃的故乡仍有村落。
一去紫台连向北方的沙漠,独留青冢在黄昏时分。
画图时才知道春风里的面容,
环佩的声响空归夜月的幽魂。
千年琵琶声变成胡语,
分明是怨恨在曲中诉说。
注释:
- 荆门: 地名,指荆州的门口,古时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地。
- 明妃: 指王昭君,汉代著名的美女,她为了和平出嫁于匈奴。
- 紫台: 指古代的宫殿或高处,象征着权贵和地位。
- 青冢: 青色的坟墓,象征着逝去的人。
- 环佩: 古代女性佩戴的装饰物,发出清脆的声音。
- 琵琶: 一种乐器,这里指演奏琵琶的女子。
典故解析:
- 王昭君: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因其出嫁匈奴而成为和平的象征,诗中提到她的故乡,暗指对过去的怀念。
- 千载: 指时光的漫长,这里强调了历史的变迁和对往事的追忆。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歌作品以深刻的社会关怀和对人生的思考而著称。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杜甫晚年,正值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他通过追忆古迹和历史人物,表达对时光流逝和故人往事的感慨。
诗歌鉴赏: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深刻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开篇的“群山万壑赴荆门”不仅描绘了壮丽的山川景色,也引出了诗人对王昭君的思念和对过去的追忆。
“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句,直接点明了王昭君的历史背景,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历史感。接下来的“紫台连朔漠”,则通过地理的变化,体现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世的无常。诗人在这里不仅是在描写自然的美景,更是在反映人事的沧桑。
“夜月魂”和“千载琵琶作胡语”,则展示了杜甫对往事的沉思与对音律的思考,琵琶声象征着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孤寂,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意象的交织,展现了历史与个人情感的对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群山万壑赴荆门: 描绘群山连绵,奔涌而至荆门,展现宏伟的自然景观。
- 生长明妃尚有村: 提及王昭君的故乡,暗示历史的遗留。
- 一去紫台连朔漠: 紫台象征着权力,朔漠则代表遥远的北方,反映出时间与空间的交错。
- 独留青冢向黄昏: 仅留下青冢,象征着生命的结束与孤独的黄昏。
- 画图省识春风面: 通过画图的方式,回忆往日的春风与美好。
- 环佩空归夜月魂: 描述环佩声响随夜月而归,表现对往事的怀念。
- 千载琵琶作胡语: 时间的流逝使得琵琶声变得陌生,象征着记忆的变迁。
- 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确表达出在音乐中流露出的怨恨与哀伤。
-
修辞手法:
- 对仗: “群山万壑”与“生长明妃”,展现了工整的句式。
- 比喻: 将怀念和历史的变迁比作风景的流转,增强了表达的深度。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故乡和往事的思念,传达了诗人对人世无常的深思。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群山: 代表自然的伟大与历史的厚重。
- 明妃: 代表美与历史的交汇,象征着遗憾与怀念。
- 环佩: 象征女性的柔美与往日的繁华。
- 琵琶: 象征音乐与情感的传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明妃”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王昭君
- B. 貂蝉
- C. 西施
- D. 杨贵妃
-
“群山万壑赴荆门”中的“荆门”指的是?
- A. 一座城市
- B. 一处山脉
- C. 一条河流
- D. 一座遗址
-
诗中提到的“千载琵琶作胡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怀念
- C. 怨恨
- D. 失落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 vs. 李白: 杜甫的诗注重现实与历史的感慨,而李白的诗则多表现个体的豪情与洒脱。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时代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全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