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涪州怀伊川涪翁两先生》
时间: 2025-02-04 15:49: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涪州怀伊川涪翁两先生》 ——李曾伯
昌黎昔作潮州游,潮人百世称名州。
又闻柳州柳子厚,柳人至今爱其柳。
二公皆以人鸣唐,所至不偶为异常。
卒今江海流落地,化作文物声名乡。
涪南僻在巴子国,地绝中州少人物。
天将儒道淑是邦,曾向先朝处羁客。
河南夫子间世贤,山谷老叟人间仙。
一时辙迹相继至,顿使光价增山川。
尝嗟道从孟轲死,一贯谁能接原委。
又嗟诗自杜甫亡,四海谁能造诗垒。
幸生伊洛续圣传,鸢鱼遂复穷天渊。
从而江右振余响,清庙又得存遗弦。
今踰元佑二百载,草木涪人尚知爱。
文章性命虽匪倖,气象风流久皆在。
惜乎两公生盛时,下与屈贾同驱驰。
涪人则幸公不幸,天下应怨涪人私。
白话文翻译:
昔日昌黎曾游潮州,潮州人世代称赞这座城市。
又听说柳州的柳子厚,柳州人至今仍爱他的柳。
这两位先生都因才华在唐代闻名,所到之处都不平常。
如今他们的事迹在江海流传,化作了声名显赫的乡土文化。
涪南偏远在巴子国,地理位置孤绝,少有人才。
天将儒道淑雅之道传于此地,曾经在先朝作过羁客。
河南的夫子之间世贤人,山谷的老者宛如人间仙人。
一时之间足迹相继而至,顿时光辉显耀增辉山川。
曾叹息道自孟轲死后,谁能接续这份原委。
又叹息诗自杜甫去世,四海之内谁能再造诗坛。
幸好伊洛再续圣传,鸢鱼终于重返天渊。
从此江右振动余音,清庙再次得以保存遗弦。
如今已过元佑二百载,草木涪人仍然知晓珍爱。
文章虽然命运不幸,风采气质久已存留。
可惜两位先生生于盛世,下与屈贾同驱驰。
涪人则幸而公不幸,天下应怨涪人私有。
注释:
- 昌黎:即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
- 潮州:指的是潮州地区,以其文化和经济繁荣著称。
- 柳子厚:即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因其文章被后人称颂。
- 涪南:指的是涪州南部地区,文中作为偏远之地。
- 巴子国:指的是古代巴蜀地区,今四川一带。
- 羁客:寓意流亡或客居他乡的人。
- 孟轲:即孟子,儒家代表人物。
-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圣”。
- 伊洛:指的是伊水和洛水,古代文化的发源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宋代诗人,以其精湛的诗词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作多关注历史、文化,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游历涪州时,怀念历史上两位杰出文化人物的同时,表达了对当时文化环境的感慨与思考。在历史变迁中,作者对文化传承和人才涌现的关注,反映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昌黎与柳子厚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与对当代文化人才缺乏的惋惜。开篇以对潮州与柳州的赞美引入,展示了两位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力。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涪南地区相对偏僻,且少有人才的感慨,同时也指出了儒道精神在这一地区的珍贵与重要。
在情感上,诗中流露出对历史文化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尽管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诗人依然相信草木涪人对文化的热爱与追求。诗的最后,借助对两位先生的同世与离世的对比,唤起了人们对于文化传承的思考,强调了历史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丰富,既有对名山大川的描写,也有对人文精神的深刻反思。通过对历史的追溯,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昔日光辉的怀念,也对当今文化境遇的深切忧虑。这种历史感与现实感的交融,使得整首诗拥有了更深的层次与广泛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昌黎昔作潮州游:提到韩愈游历潮州,暗示他为潮州文化作出的贡献。
- 潮人百世称名州:潮州因韩愈而名声显赫,表达对其成就的肯定。
- 又闻柳州柳子厚:提到柳宗元,表现对另一位文化名人的怀念。
- 柳人至今爱其柳:柳宗元的作品至今仍被柳州人所喜爱,反映了其文化影响。
- 二公皆以人鸣唐:两位先生在唐代均有很高的声望。
- 所至不偶为异常:他们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所到之处皆有赞誉。
- 卒今江海流落地:他们的事迹在流传中逐渐淡化,但仍有影响。
- 化作文物声名乡:他们的文化成就化为地方的文化遗产。
- 涪南僻在巴子国:描写涪南的偏远与孤立。
- 地绝中州少人物:表明该地区人才稀缺。
- 天将儒道淑是邦:天意使得儒道精神在此地得以传承。
- 曾向先朝处羁客:历史上曾有文人出现在这片土地。
- 河南夫子间世贤:提到孔子与孟子,强调儒家文化的影响。
- 山谷老叟人间仙:对山谷老者的赞颂,仿佛是人间的仙人。
- 一时辙迹相继至:历史名人纷纷到此,形成文化盛景。
- 顿使光价增山川:文化的盛行使得山川更加辉煌。
- 尝嗟道从孟轲死:怀念孟子的哲学思想,思考其接续。
- 一贯谁能接原委:感叹无人能延续孟子的思想。
- 又嗟诗自杜甫亡:对杜甫去世的惋惜,感叹诗歌的失落。
- 四海谁能造诗垒:谁能再造诗坛的辉煌?
- 幸生伊洛续圣传:幸而伊洛地区仍然延续着圣贤的传承。
- 鸢鱼遂复穷天渊:比喻文化的深厚与广泛。
- 从而江右振余响:江右地区仍有文化的回响。
- 清庙又得存遗弦:清庙中保存了文化的遗存。
- 今踰元佑二百载:如今距离元佑年间已有二百年。
- 草木涪人尚知爱:涪人对于文化依然珍视与爱护。
- 文章性命虽匪倖:文章的命运虽不幸,但依然重要。
- 气象风流久皆在:文化的气象与风流仍然存在。
- 惜乎两公生盛时:惋惜两位先生生于盛世。
- 下与屈贾同驱驰:指两位先生与屈贾同为文人,彼此追寻。
- 涪人则幸公不幸:涪人因两位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 天下应怨涪人私:表达对涪人文化情感的复杂看法。
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大量的对仗和排比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节奏感。同时,通过典故的引用和意象的塑造,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对当代文化的思考,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珍视与对人才稀缺的感慨,展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关系,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与时代的变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潮州:象征着文化的繁荣与历史的积淀。
- 柳州:寓意对文学与自然的热爱。
- 涪南:偏远地区,象征着人才的匮乏。
- 儒道: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的价值。
- 羁客:代表历史上文人的漂泊与追求。
- 山谷老叟:象征着智慧与人间仙境。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诗人的文化背景,也折射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未来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关于昌黎的描述,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 A. 他是唐代的诗人
B. 他是柳州的名人
C. 他曾游历巴子国 -
“涪南僻在巴子国”中的“僻”意为: A. 偏远
B. 丰富
C. 繁华 -
诗中提到谁的去世使得诗坛感到失落? A. 孟子
B. 杜甫
C. 韩愈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春望》——杜甫
-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苏轼
诗词对比:
- 李曾伯的《过涪州怀伊川涪翁两先生》与杜甫的《登高》都表现了对历史的怀念与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但李曾伯更加强调对文化传承的珍视,而杜甫则更突出个人境遇的无奈与悲伤。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李曾伯研究》相关论文与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