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杨柳塘寄徐照 赵师秀 〔宋代〕
因贫为远别,已是十三程。 尽日行山色,逢人问地名。 近书无便寄,新句与谁评。 想尔寒宵雨,思予亦梦成。
白话文翻译:
因为贫穷而远行别离,已经走了十三天的路程。 整日行走于山色之中,遇到人就询问地名。 近来的信件无法寄出,新写的诗句又该向谁展示评价呢? 想象你在寒冷的夜晚听着雨声,我也在思念中进入了梦乡。
注释:
- 因贫为远别:因为贫穷而不得不远行别离。
- 十三程:指走了十三天的路程。
- 尽日行山色:整天都在山色中行走。
- 逢人问地名:遇到人就询问地名,表示旅途中的迷茫和寻找。
- 近书无便寄:近来的信件无法方便地寄出。
- 新句与谁评:新写的诗句又该向谁展示评价,表达诗人的孤独和寻求知音的渴望。
- 想尔寒宵雨:想象你在寒冷的夜晚听着雨声。
- 思予亦梦成:我也在思念中进入了梦乡,表达两地相思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师秀,字紫芝,南宋诗人,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他的诗作多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注重意境的营造。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师秀在远行途中写给友人徐照的寄语。诗中表达了因贫穷而远行的无奈,旅途中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因贫远行的艰辛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诗中“尽日行山色,逢人问地名”一句,既展现了旅途的漫长和迷茫,又透露出诗人对未知地名的探寻和对归途的渴望。“近书无便寄,新句与谁评”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寻求知音的渴望。最后两句“想尔寒宵雨,思予亦梦成”,通过想象友人在寒冷夜晚听雨的情景,抒发了两地相思之情,使全诗情感更加深沉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因贫为远别”直接点明了远行的原因,简洁而深刻。
- “已是十三程”用具体的数字强调了旅途的漫长。
- “尽日行山色”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色,同时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
- “逢人问地名”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迷茫和寻找。
- “近书无便寄”表达了诗人无法与友人通信的无奈。
- “新句与谁评”抒发了诗人寻求知音的渴望。
- “想尔寒宵雨”通过想象友人的情景,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 “思予亦梦成”则表达了诗人自己在思念中进入梦乡的情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尽日行山色”中的“山色”比喻旅途的艰辛和漫长。
- 拟人:“逢人问地名”中的“问”赋予了诗人主动寻找的情感。
- 对仗:“近书无便寄,新句与谁评”中的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远行与思念。诗人通过描绘旅途的艰辛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表达了对归途的渴望和对知音的寻求。
意象分析:
- 山色:象征旅途的艰辛和漫长。
- 地名:象征旅途中的迷茫和寻找。
- 寒宵雨:象征友人的孤独和诗人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十三程”指的是什么? A. 十三天的路程 B. 十三条路线 C. 十三座城市 D. 十三本书 答案:A
-
诗中“新句与谁评”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孤独 B. 喜悦 C. 愤怒 D. 悲伤 答案:A
-
诗中“想尔寒宵雨”中的“寒宵雨”象征什么? A. 友人的孤独 B. 诗人的孤独 C. 旅途的艰辛 D. 归途的渴望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徐照的《芳兰轩集》:徐照的诗作与赵师秀风格相近,都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诗词对比:
- 赵师秀的《杨柳塘寄徐照》与徐照的《芳兰轩集》中的诗作对比,可以发现两位诗人在风格和情感表达上的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师秀和徐照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
- 《永嘉四灵诗集》:收录了“永嘉四灵”的诗作,可以对比四位诗人的不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