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

时间: 2025-01-11 02:17:23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白话文翻译:

元载相公曾借过筷子,宪宗皇帝也对此十分关注。
不久之后,看见衣冠人走向东市,忽然遗忘了弓剑而不再西巡。
牧羊和驱马的人虽然穿着戎服,但他们的白发和赤诚的心意是尽忠于汉朝的臣子。
只有凉州的歌舞乐曲,流传于天下,给闲暇的人们带来快乐。

注释:

  • 元载:唐代官员,曾任宰相,以文治著称。借箸指的是一种谦逊的礼仪。
  • 宪宗皇帝:唐宪宗,重视文治,期望有识之士参与朝政。
  • 东市、西巡:指古代城市的东市场和皇帝出巡的活动。
  • 汉臣:指效忠于汉朝的臣子,象征忠诚。
  • 凉州:指今甘肃地区,以其独特的歌舞文化而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樽前,晚唐著名诗人,以其才情和诗风闻名。杜牧的诗作多描绘历史、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婉丽,常用典故和历史背景。

创作背景:

《河湟》创作于杜牧任职期间,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关注和对忠诚的渴望。同时,诗中表现出对民间文化的欣赏,尤其是凉州的歌舞,体现了他对民生的关心。

诗歌鉴赏:

《河湟》是一首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的诗作,诗中通过元载和宪宗皇帝的典故,展示了唐代士人对于权力与忠诚的思考。杜牧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历史人物的形象,同时又通过“白发丹心”的描写,表现出对忠臣的赞美与敬仰。诗的最后一句提到“唯有凉州歌舞曲”,则使整首诗的情感逐渐转向对民间文化的热爱,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热情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中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感,还有生活的轻松气息,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整个作品更具层次感。杜牧的这首诗在传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唐朝社会的风貌,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元载相公曾借箸:借用筷子,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与谦虚。
  2. 宪宗皇帝亦留神:展示皇帝对士人的重视,体现出朝廷的开放态度。
  3. 旋见衣冠就东市:衣冠指的是士人的打扮,东市则是商业活动中心,表现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4. 忽遗弓剑不西巡:隐喻着对战争或权力的放弃,转向和平生活。
  5. 牧羊驱马虽戎服:即使穿着戎服,依然可以追求平和的生活。
  6. 白发丹心尽汉臣:用白发象征老成持重,丹心则代表忠诚。
  7. 唯有凉州歌舞曲:凉州的文化在此被赞美,传达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
  8. 流传天下乐闲人:表明这种文化影响广泛,给人们带来欢乐。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衣冠就东市”和“弓剑不西巡”形成对比。
  • 比喻:通过“白发丹心”描述忠诚的情感,形象生动。
  • 典故:引用历史人物增强了诗的深度和厚重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历史人物与民间文化的对比,表达了对忠诚的赞美与对日常生活的热爱,体现了杜牧对唐代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元载:象征士人的谦逊与责任。
  • 宪宗:代表朝廷对人才的重视。
  • 东市西巡:象征日常生活与皇权的对比。
  • 凉州歌舞:象征民间文化的活力与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杜牧的字是什么? A. 牧之
    B. 子墨
    C. 诗豪
    D. 文士

  2. “唯有凉州歌舞曲”中“凉州”指的是哪个地区?
    A. 河南
    B. 甘肃
    C. 四川
    D. 广东

  3. 诗中提到的“白发丹心”主要表达什么情感?
    A. 忍耐
    B. 忠诚
    C. 愤怒
    D. 失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与杜牧的《河湟》都反映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但杜甫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动乱的忧虑,而杜牧则更关注于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文学史》
  • 《杜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