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
作者: 杜牧 〔唐代〕
东西那有碍,出处岂虚心。
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
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
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
白话文翻译:
这云彩东西飘荡,哪里会有碍于我心的归处?
清晨我驶入洞庭湖的广阔,黄昏时又回到巫峡的深邃。
渡江时随着鸟影而行,树木间隔着猿猴的吟唱。
不要隐去高唐的美景,干枯的苗木期待着雨霖。
注释:
字词注释:
- “那有碍”:哪里有障碍。
- “虚心”:心境空灵,没有杂念。
- “晓入”:清晨时进入。
- “洞庭”:指洞庭湖,水面宽广。
- “巫峡”:指巫山峡谷,地势险峻。
- “渡江”:渡过江河。
- “鸟影”:鸟飞过时留下的影子。
- “拥树”:树木环绕。
- “隔猿吟”:猿猴在远处吟唱。
- “高唐”:指高唐山,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
- “枯苗”:干枯的幼苗。
- “作霖”:指降雨。
典故解析:
“高唐”在古代诗歌中常象征着高远的理想或美好的境界,杜牧借此表达对美景和理想生活的向往。洞庭湖与巫峡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樽前,唐代著名诗人,晚唐的代表之一。以其清新婉约的诗风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而闻名。杜牧的诗常常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牧晚年,可能与他对人生经历的深思熟虑有关。在时代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杜牧的《云》以其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引人入胜。全诗通过描绘云彩的漂浮与自然景色的变换,传达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与心境。在“东西那有碍,出处岂虚心”中,诗人反思人生的旅途,认为无论身处何地,内心都应保持一种清明的状态。诗中描绘的“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将湖泊的开阔与峡谷的深邃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自然的壮丽与景色的变幻。
“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则展现了一幅和谐的自然图景,鸟影与猿吟交织,给人以悠然自得的感觉,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最后两句“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则引人深思,诗人希望不要遗忘理想的高远和追求,干枯的苗木渴望着雨水的滋润,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整首诗在意境与情感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西那有碍”:表达了诗人心境的自由洒脱,无论东西,心中无碍。
- “出处岂虚心”:强调内心的宁静与纯净。
- “晓入洞庭阔”:清晨时分,诗人进入开阔的洞庭湖,景色壮阔。
- “暮归巫峡深”:黄昏时分,返回深邃的巫山峡谷,表现了自然的变化。
- “渡江随鸟影”:渡江时,鸟影随行,展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拥树隔猿吟”:树木环绕,猿猴唱吟,描绘出诗人身处自然的情形。
- “莫隐高唐去”:不要忘记理想的高远。
- “枯苗待作霖”:干枯的苗木期待着雨水的滋润,象征希望与重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晓入”和“暮归”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苗木的干枯比作对生活的期待,蕴含深意。
- 意象:如“鸟影”、“猿吟”等意象,生动展现自然景色,富有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热爱。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传达出一种洒脱、自得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蕴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自由与变化。
- 洞庭:象征开阔与宏伟。
- 巫峡:象征深邃与神秘。
- 鸟影:象征自由飞翔的精神。
- 猿吟:象征自然的生动与和谐。
- 高唐: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枯苗:象征等待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牧的《云》主要描绘了哪个自然景观?
A. 山脉
B. 湖泊和峡谷
C. 沙漠 -
“渡江随鸟影”中的鸟影象征着什么?
A. 自由
B. 哀愁
C. 历史 -
诗中提到的“高唐”是指什么?
A. 低矮的山丘
B. 高远的理想
C. 一种云彩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理想的追求。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展现了对理想与生活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与杜牧的《云》:两者都关注自然与人生,但杜甫更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而杜牧则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