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蔡茂先》

时间: 2025-01-10 23:15:57

京城三日雨留人,吴市门前访子真。

赤脚长须俱好事,新诗软语坐生春。

邺侯久有牙签富,太史犹探禹穴新。

不惜为君挥尺素,却忧善守备三邻。

意思解释

赠蔡茂先

原文展示:

京城三日雨留人,
吴市门前访子真。
赤脚长须俱好事,新诗软语坐生春。
邺侯久有牙签富,太史犹探禹穴新。
不惜为君挥尺素,却忧善守备三邻。

白话文翻译:

京城下了三天的雨,留住了人们的脚步。我在吴市的门前拜访你,蔡茂先。赤脚长须的你,都是好事情,新写的诗和柔和的言语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邺侯早已富有,而太史仍在探寻禹的遗迹。我不惜为你挥笔写信,却担心你能否守护好邻里的安宁。

注释:

  • 京城:指的是当时的都城,可能是汴京(今河南开封)。
  • 吴市:指的是吴地的市场,可能是指现在的江苏一带。
  • 赤脚:形象地描绘了人们的自在与从容。
  • 长须:指的是长长的胡须,传统上象征着文人的风度。
  • 牙签富:邺侯是历史上著名的富人,指的是其财富。
  • 太史:古代掌管历史记录的官员,指的是探寻历史遗迹的学者。
  • 挥尺素:指的是书写信件,用笔如尺,表达诚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文风格多样,擅长抒情、咏物,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反映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提到的蔡茂先,可能是苏轼的好友,诗中表达了与友人相聚的愉悦和对生活的珍惜。

诗歌鉴赏:

《赠蔡茂先》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温暖的诗作。首句“京城三日雨留人”开篇引入了一个特定的环境,雨水的滋润不仅留住了人们的脚步,也暗示着一种静谧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苏轼走出家门,前往吴市拜访好友蔡茂先,体现了他对友谊的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通过“赤脚长须”描绘了蔡茂先的形象,结合“好事”的说法,显示了他对朋友品德的赞赏。接下来的“新诗软语坐生春”,不仅展现了蔡茂先的才华,也传达出苏轼与朋友间的心灵共鸣,仿佛在春天的气息中共享诗词的美好。

后半部分则引入历史典故,邺侯的富有与太史的探寻,暗示着历史的流变与人们对往事的追忆。最后一句“不惜为君挥尺素,却忧善守备三邻”,更是体现了苏轼对友人的关切与期待,愿为朋友写信,却又对他是否能善待邻里的忧虑,显示了深厚的友情与对生活的责任感。

整首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深刻反思,既有对现实的关怀,也有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京城三日雨留人:描绘了京城的阴雨天气,给人一种惆怅和静谧的感觉。
    2. 吴市门前访子真:表达了对蔡茂先的思念,展现了苏轼的行踪和情感。
    3. 赤脚长须俱好事:通过形象化的描写,表现了朋友的潇洒和才情。
    4. 新诗软语坐生春:意指友人所作的诗和言语如春天般温暖动人。
    5. 邺侯久有牙签富:提及历史人物,强调财富与成就。
    6. 太史犹探禹穴新:历史的探寻与文化的传承,隐含对历史的思考。
    7. 不惜为君挥尺素:表现了苏轼对友人的真挚情谊。
    8. 却忧善守备三邻:传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对生活的责任感。
  •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音乐感。比如“赤脚长须”通过形象化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蔡茂先的形象。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关怀,同时体现出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通过与友人的交流,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思念与惆怅,也暗示着滋润与生机。
  • 赤脚:代表一种洒脱和自在的生活态度。
  • 长须:传统文化中,长须常与智慧、悠然自得相联系。
  • :象征着生机与希望,暗示着友谊带来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吴市”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江苏
    • B. 浙江
    • C. 湖北
    • D. 安徽
  2. 诗中提到的邺侯以什么著称?

    • A. 诗才
    • B. 书法
    • C. 财富
    • D. 画技
  3. “赤脚长须”形象地描绘了谁?

    • A. 苏轼
    • B. 蔡茂先
    • C. 邺侯
    • D. 太史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
  • 李白的《赠孟浩然》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苏轼与杜甫在描绘友情和抒发思念时的不同风格。苏轼的诗更为轻松自然,而杜甫则常常带有沉重的历史感和深邃的思考。两者都展现了对友情的珍视,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

这些资料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文化背景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