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曲》

时间: 2025-01-11 08:48:55

属镂夜啼光属地,将军一出欃枪死。

行尘不动人归市,带甲如云自天至。

取君甲兵为君洗,分明袖有银河水。

手中遗下泥一丸,不封函谷封泰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塞曲
作者: 陈樵〔元代〕

属镂夜啼光属地,将军一出欃枪死。
行尘不动人归市,带甲如云自天至。
取君甲兵为君洗,分明袖有银河水。
手中遗下泥一丸,不封函谷封泰山。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夜空的光辉映照着大地,将军一出征就有了战斗的悲惨。
尘土飞扬,行人未归,带甲的士兵如云般自天而降。
我为你清洗铠甲和兵器,显然袖中流淌着银河的水。
手中遗落一颗泥丸,不封函谷却封住了泰山。

注释

字词注释

  • 属镂:指夜空的光辉。
  • 将军:指出征的军队指挥者。
  • 欃枪:古代一种长矛。
  • 行尘:行走时产生的尘土。
  • 带甲:穿着铠甲的士兵。
  • 银河水:象征清澈且神秘的水。
  • 函谷:指函谷关,古代重要的军事关口。
  • 泰山:象征着巍峨和权威。

典故解析

  • 银河:常用来象征美好的事物或重要的器物。
  • 函谷关:历史上因其险要而被赋予重要的军事意义,常被用作防守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樵,元代诗人,擅长描写边塞生活和战争场景,作品多反映社会动荡和士兵的悲惨命运。

创作背景
《出塞曲》创作于元代,正值战乱频繁之时,诗中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与士人的悲壮情怀。诗人通过对士兵出征的描绘,反映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对战士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出塞曲》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无奈。诗开头以“属镂夜啼光属地”引入,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将军出征时的凄凉与紧迫。接着“行尘不动人归市”,则体现了战时的死寂与人们的忧虑,战士们的归来成为一种奢望。接下来的“带甲如云自天至”,形象地描绘了士兵们的英勇与气势,但同时也隐含着战争带来的伤痛。

诗的后半部分“取君甲兵为君洗”,诗人表达了对战士的关心与期待,似乎在为他们祈祷,希望战士们能平安归来,而“分明袖有银河水”则暗示着一种超脱与神秘的力量,仿佛在为战士们的铠甲洗去战火的尘埃。最后一句“不封函谷封泰山”,则深含哲理,似乎在说,尽管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牺牲,但真正的强者不只是在战斗中取胜,而是要超越那些表面的胜利,达到更高的境界。这种对战争的反思和对人生命运的关注,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并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属镂夜啼光属地:夜空的光辉照耀着大地,暗示战争的来临。
  • 将军一出欃枪死:将军一出征,战斗随之而来,士兵们面临生死考验。
  • 行尘不动人归市:尘土飞扬,路上行人未归,表现战乱下的宁静与恐惧。
  • 带甲如云自天至:士兵如云般从天而降,形象描绘出大规模出征的场面。
  • 取君甲兵为君洗:为君清洗铠甲,体现了对战士的关心与责任。
  • 分明袖有银河水:暗示神秘力量的存在,象征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 手中遗下泥一丸:手中留下泥土,象征着无法逃避的现实。
  • 不封函谷封泰山:强调了真正的力量在于内心的超越,而非外在的封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带甲如云”,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银河水和函谷、泰山的描写,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刻画,表达了对士兵命运的深切关注,反映出战争带来的无奈与痛苦,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诗人同时也在思考,在战争中,真正的强者不仅要在战斗中生存下来,更要在心灵上超越这种生存的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夜光:象征着希望与未来的渴望。
  • 铠甲:象征着保护和战争的残酷。
  • 银河水:象征着神秘与力量,代表着希望。
  • 泰山:象征着巍峨与强大,隐喻真正的胜利与强者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将军一出欃枪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激动
    B. 悲壮
    C. 快乐

  2. “带甲如云自天至”中的“云”象征什么?
    A. 孤独
    B. 战士的众多
    C. 战争的危险

  3. 诗的最后一句“不封函谷封泰山”意在表达什么?
    A. 对战争的绝望
    B. 追求内心的强大
    C. 逃避现实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了对战争和时代的思考。
  • 王之涣《登鹳雀楼》:描绘了壮阔的边塞风光,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对比
比较陈樵的《出塞曲》和王昌龄的《出塞二首》。

  • 两首诗都描绘了边塞的战争场景,但陈樵更侧重于士兵的情感,而王昌龄则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豪情。
  • 在艺术手法上,陈樵的诗更为细腻,王昌龄则以豪放著称。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