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四首 其四》

时间: 2025-01-26 03:04:30

树霭连山郭,林烟接塞垣。

断崖悬屋势,涨水没沙痕。

烽火云间戍,牛羊岭外村。

太平闲檄手,文字付清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塞上四首 其四 赵秉文 〔金朝〕 树霭连山郭,林烟接塞垣。 断崖悬屋势,涨水没沙痕。 烽火云间戍,牛羊岭外村。 太平闲檄手,文字付清樽。

白话文翻译:

树林中的雾气与山城相连,林中的烟雾与边塞的城墙相接。 断崖上悬挂着房屋的景象,涨水淹没了沙滩的痕迹。 烽火在云间守卫着边疆,牛羊在山岭外的村庄中放牧。 在太平时期,闲暇的文书工作,将文字寄托于清酒之中。

注释:

  • 树霭:树林中的雾气。
  • 山郭:山城,指依山而建的城市。
  • 林烟:林中的烟雾。
  • 塞垣:边塞的城墙。
  • 断崖:陡峭的山崖。
  • 悬屋势:形容房屋建在陡峭的山崖上,给人一种悬挂的感觉。
  • 涨水:涨起的河水。
  • 沙痕:沙滩上的痕迹。
  •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
  • 戍:守卫。
  • 太平:指社会安定,没有战乱。
  • 闲檄手:指闲暇时的文书工作。
  • 清樽:清酒,指饮酒作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秉文(1159-123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金朝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写景抒情。此诗是他在金朝时期创作的,反映了边塞的景象和太平时期的生活状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自然风光和太平时期的生活情景。通过对比边塞的烽火和牛羊的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边疆守卫者的敬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边塞的自然风光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树霭、林烟、断崖、涨水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苍凉而又宁静的氛围。诗中“烽火云间戍,牛羊岭外村”一句,巧妙地将边塞的紧张气氛与乡村的宁静生活相对比,突出了和平的可贵。结尾的“太平闲檄手,文字付清樽”则表达了作者在太平时期享受文墨之乐的闲适心情,体现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珍视和对文化艺术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树霭连山郭,林烟接塞垣”:描绘了边塞的自然风光,树霭与山城相连,林烟与边塞的城墙相接,形成了一幅边塞的画卷。
  • “断崖悬屋势,涨水没沙痕”:通过断崖上悬挂的房屋和涨水淹没的沙滩痕迹,进一步强化了边塞的险峻和自然的壮阔。
  • “烽火云间戍,牛羊岭外村”:烽火在云间守卫着边疆,牛羊在山岭外的村庄中放牧,形成了一幅边塞的守卫与乡村的宁静并存的画面。
  • “太平闲檄手,文字付清樽”:在太平时期,闲暇的文书工作,将文字寄托于清酒之中,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享受和对文化艺术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断崖悬屋势”中的“悬屋势”比喻房屋建在陡峭的山崖上,给人一种悬挂的感觉。
  • 对仗:“树霭连山郭,林烟接塞垣”和“烽火云间戍,牛羊岭外村”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风光和太平时期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边疆守卫者的敬意。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享受。

意象分析:

  • 树霭:象征着边塞的自然风光,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宁静的感觉。
  • 林烟:象征着边塞的烟火气息,给人一种苍凉而又宁静的感觉。
  • 断崖:象征着边塞的险峻,给人一种壮阔而又危险的感觉。
  • 涨水:象征着自然的变迁,给人一种动态而又宁静的感觉。
  • 烽火:象征着边塞的守卫,给人一种紧张而又宁静的感觉。
  • 牛羊:象征着乡村的宁静,给人一种平和而又宁静的感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树霭连山郭”中的“山郭”指的是什么? A. 山城 B. 山谷 C. 山脉 D. 山峰

  2. 诗中“烽火云间戍”中的“烽火”象征着什么? A. 和平 B. 战争 C. 宁静 D. 繁荣

  3. 诗中“太平闲檄手”中的“闲檄手”指的是什么? A. 闲暇时的文书工作 B. 闲暇时的军事工作 C. 闲暇时的农业工作 D. 闲暇时的商业工作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守卫者的敬意。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描绘了壮阔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赵秉文的《塞上四首 其四》都描绘了边塞的景象,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表达了边塞的紧张气氛,而赵秉文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和平生活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全金诗》:收录了赵秉文的诗作,是研究金朝文学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赵秉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是了解赵秉文的重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