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苏台曲
杨维桢
吴王张高宴,台下阅犀兵。
高台三百里,不见越王城。
白话文翻译:
吴王张高设宴,台下观看犀牛兵。高台延绵三百里,却看不见越王的城池。
注释:
- 吴王:指吴国的国王,历史上著名的吴王有吴王夫差等。
- 张高:可能是指吴王的宴会场所。
- 犀兵:古代一种战斗队伍,可能指装备有犀牛皮的士兵。
- 高台:指宴会所在的高台,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 越王:指越国的国王,历史上与吴国有过战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96年-1370年),字景山,号阮亭,元代诗人,擅长诗词,有“诗中有画”之称。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苏台曲》写于元代,吴国与越国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权力斗争。诗中通过宴会和高台的描写,展现了吴王的强大和越王的无奈。
诗歌鉴赏:
《苏台曲》通过简练的文字勾画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面。开篇提到的“吴王张高宴”设定了背景,立即引入读者的视线。宴会是权力和富贵的象征,而“阅犀兵”则暗示了吴国的军事力量,显示出吴王的强大。然而,紧接着的“高台三百里,不见越王城”则反转了前面的豪华气氛,表现出吴王的强权与越王的孤立无援。这里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权力关系的深刻洞察。整首诗构建了一种宏大的气势,同时又令人感到一丝悲凉,展现出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吴王张高宴”:描绘了吴王在高台上设宴的场景,反映出其豪华气派。
- 第二句“台下阅犀兵”:通过“阅犀兵”展示吴王的军队和威风。
- 第三句“高台三百里”:高台的长度象征着吴国的广阔领土与强盛。
- 第四句“不见越王城”:结尾强调越王的无能与孤立,形成鲜明对比。
修辞手法:
- 对仗:使用“吴王”和“越王”形成强烈对比,增强诗的表现力。
- 象征:高台象征着权力,犀兵象征着武力,两者结合展示了吴国的统治地位。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宴会的奢华与越王的孤立,揭示了权力的斗争与历史的无情,表达了对战乱与政治斗争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台:象征着权力与地位。
- 犀兵:象征军事力量与战斗精神。
- 越王城:象征越国的衰败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吴王宴会的地点是哪里?
- A. 高山
- B. 高台
- C. 城市
- D. 河边
-
诗中提到的军队是什么兵种?
- A. 骑兵
- B. 步兵
- C. 犀兵
- D. 弓箭手
-
高台的长度象征什么?
- A. 人口
- B. 权力
- C. 财富
- D. 战争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经典作品,描绘了自然与人情的深刻关系。
- 《静夜思》:李白的诗作,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同样描绘了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感的交融,展现了对过往的怀念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选集》
- 《古诗词鉴赏与解读》
- 《中华诗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