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社》

时间: 2025-01-24 13:28:01

陶公八十日,解组归山阿。

觉今若不早,我日十倍过。

开涂划荆棘,斧缺且无柯。

赖尔东林社,招我南山歌。

回视有漏因,已梧影与魔。

有求不补失,无亏所成多。

坐断前后际,不须辩维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陶公八十日,解组归山阿。
觉今若不早,我日十倍过。
开涂划荆棘,斧缺且无柯。
赖尔东林社,招我南山歌。
回视有漏因,已梧影与魔。
有求不补失,无亏所成多。
坐断前后际,不须辩维摩。

白话文翻译:

陶渊明已经八十岁了,解散了班子归隐山林。
我觉得若不趁早行动,未来的日子会十倍艰难。
开辟道路时总是荆棘丛生,斧头也缺少了把手。
幸好有你们东林社,召唤我一起唱南山的歌。
回头看看,究竟是因为漏网之鱼,还是梧桐的影子与魔鬼纠缠。
有所求而无法补救,反而无损于所得的多。
把前后时光一概断定,不必去争辩维摩的教义。

注释:

  • 陶公:指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的隐士和诗人,代表了归隐自然的精神。
  • 解组:解散组织,回归自然。
  • 开涂:开辟道路。
  • 荆棘:比喻困难和障碍。
  • 南山歌:指田园诗的意境和生活。
  • 维摩:指《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经典,讲述了维摩诘的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维桢(1296-1370),元代诗人,字维桢,号东林居士。他的诗风清新,重视自然与人性的和谐,作品多描绘田园、山水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时期,诗人通过描绘陶渊明的归隐生活,表达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厌倦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东林社》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抒情的诗,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诗中提到的陶渊明,作为历史上著名的隐士,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生活态度。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扰时,诗人选择归隐,体现了对自然与自我内心的重视。

诗的开头,诗人描绘了陶渊明的晚年选择,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表达自己对未来的焦虑,强调早行动的重要性,体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与珍惜。在开辟道路的段落,诗人用荆棘和缺失的斧子比喻人生中的困难与不足,反映出一种无奈与坚韧。

中间提到的“东林社”,不仅是一个社团,更是诗人心灵的寄托,代表着理想的友谊与共鸣。最后,诗人回视过去,思考生活的得失,表达了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展示了他对生活的超然与洒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陶渊明的隐逸生活,表现出他对世俗的厌倦。
    • 第二联:诗人感受到时间的急迫,呼唤人们珍惜当下。
    • 第三联:开辟道路的艰难,生动描绘了人生的挑战。
    • 第四联:东林社的召唤,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第五联:回首往事,思考生活中的困惑与迷茫。
    • 第六联:对人生得失的哲学思考,表达了无所求的超然。
    • 第七联:强调断绝时间的束缚,不必纠缠于世俗的争辩。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荆棘比作开辟道路的艰难。
    • 对仗:诗句之间的结构相互对称,增强了诗的美感。
    • 拟人:将“影”与“魔”拟人化,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对人生困境的思考与超然,传达了对大自然的归属感与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意象分析:

  • 陶公:象征隐逸与淡泊。
  • 荆棘:象征人生的艰辛与障碍。
  • 东林社:代表理想的友谊与共鸣。
  • 南山歌:象征自然的和谐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陶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陶渊明
    • B. 陶弘景
    • C. 陶渊明的弟子
  2. 诗中提到的“东林社”象征什么?

    • A. 田园生活
    • B. 理想的友谊
    • C. 社会的纷争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诗作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杨维桢与陶渊明在隐逸主题上的共同追求,均表达了对自然与人际关系的珍视,但杨维桢的表达更加直白而富有哲理。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杨维桢研究》
  • 《元代诗人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