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惠崇旧居 宋祁 〔宋代〕
人往名长在,钦风历故居。 社残莲即老,园废柰仍疏。 麈忆清谈外,云经合座馀。 裴回视斋壁,行草暗残书。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人们虽然离去,但名声长久留存,我怀着敬意访问他的故居。社庙破败,莲花也显得衰老,园子荒废,柰树稀疏。回忆起他清雅的谈吐,云雾缭绕的聚会场景。我在斋室的墙壁上徘徊,看到行草书写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注释:
字词注释:
- 钦风:怀着敬意。
- 社残:社庙破败。
- 柰:一种果树,此处指柰树。
- 麈:指麈尾,古代士人清谈时常用的道具,此处代指清谈。
- 裴回:徘徊。
- 行草:行书和草书的合称。
典故解析:
- 无明显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祁(998-1061),字子京,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与兄宋庠并称“二宋”。其诗文风格清丽,尤工于诗。此诗可能是作者访问某位已故文人的旧居时所作,表达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背景可能是作者访问某位已故文人的旧居,感慨时光流逝,人事已非,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其文化影响的怀念依然存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故居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已故文人的敬意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诗中“人往名长在”一句,既是对逝者的赞誉,也是对文化传承的肯定。“社残莲即老,园废柰仍疏”描绘了故居的荒凉景象,反映了时光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后两句通过对清谈和云雾的回忆,以及对斋壁上行草字迹的观察,进一步强化了对逝者文化影响的怀念和对过往时光的追忆。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故居景象的描绘,传达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往名长在”:人们虽然离去,但名声长久留存。
- “钦风历故居”:我怀着敬意访问他的故居。
- “社残莲即老”:社庙破败,莲花也显得衰老。
- “园废柰仍疏”:园子荒废,柰树稀疏。
- “麈忆清谈外”:回忆起他清雅的谈吐。
- “云经合座馀”:云雾缭绕的聚会场景。
- “裴回视斋壁”:我在斋室的墙壁上徘徊。
- “行草暗残书”:看到行草书写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修辞手法:
- 拟人:“社残莲即老”中的“莲即老”,赋予莲花以人的衰老特征。
- 对仗:“社残莲即老,园废柰仍疏”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 表达对已故文人的敬意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社残:社庙破败的景象。
- 莲即老:莲花衰老的意象。
- 园废:园子荒废的景象。
- 柰仍疏:柰树稀疏的意象。
- 清谈:清雅的谈吐。
- 云经:云雾缭绕的聚会场景。
- 行草:行书和草书的字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人往名长在”表达了什么意思? A. 人们离去后名声依然存在 B. 人们离去后名声消失 C. 人们离去后名声被遗忘 D. 人们离去后名声被篡改 答案:A
-
“社残莲即老”中的“莲即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B
-
诗中“钦风历故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厌恶 B. 敬意 C. 好奇 D. 冷漠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逝者的敬意。
- 杜甫《登高》: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宋祁此诗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逝者的敬意,但宋祁的诗更侧重于对故居景象的描绘,而苏轼的诗则更侧重于对个人经历的回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宋祁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包括宋祁的生平和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