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贞女祠
作者: 姚合
此女骨为土,贞名不可移。
精灵閟何处,蘋藻奠空祠。
水石生异状,杉松无病枝。
我来方谢雨,延滞失归期。
白话文翻译:
此女子的骨骼已经化为泥土,她的贞洁名声是无法改变的。
她的灵魂如今在何处?只留下蘋藻在空荡的祠堂中祭奠。
水和岩石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杉树和松树也无病害生长得很好。
我来到这里正好遇上了雨水,耽搁了归期。
注释:
- 贞女:指贞洁的女子,通常指未婚的女性,具有高尚的品德。
- 精灵:指女子的灵魂或精神。
- 蘋藻:一种水生植物,常用于祭祀。
- 方谢雨:正好碰上雨,表示时间的巧合。
- 延滞:耽搁、延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合,唐代诗人,字子元,生于公元约835年,卒于约900年。他的诗风简洁明快,擅长描写人情和自然景观,尤其在咏物诗中表现突出。姚合的作品多关注时事与个人情感,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识。
创作背景:
《题贞女祠》作于姚合游历某地时,见到一座祭祀贞女的祠堂,因而感慨而作。此诗不仅表达了对贞女高洁品质的敬仰,也反映了社会对于贞洁的重视和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题贞女祠》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诗中不仅表达了对贞女的崇敬,也展示了作者对生命和灵魂的思考。开头两句,诗人用“骨为土”和“贞名不可移”描绘出贞女已逝去但贞洁名声将永存的理念,强调了道德品质的恒久性。接着,诗人通过“精灵閟何处”引发对灵魂去向的思考,表现了对逝去生命的追怀和渴望。此时,空祠中的“蘋藻”一词,不仅是对逝者的祭奠,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轮回。
第三、四句则将视角转向自然,水石异状和无病枝的描写,传达出一种生生不息的状态,似乎在告诉读者即便人逝去,自然依然在继续。最后一句“我来方谢雨,延滞失归期”,则是个人情感的流露,诗人因雨而耽搁归期,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意外。
整首诗以静谧的自然景象映衬出人间情感的复杂,既有对贞女的敬仰,又有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情感深邃,意境悠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女骨为土:指贞女已经去世,其骨骼化为土,象征着死亡与归宿。
- 贞名不可移:她的贞洁名声不会因为她的逝去而改变。
- 精灵閟何处:灵魂又在何处隐匿,表达对逝者灵魂的疑问与思索。
- 蘋藻奠空祠:空祠里只留下蘋藻,象征对逝者的追思与祭奠。
- 水石生异状:水和石头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暗示自然界的变化与生命的多样性。
- 杉松无病枝:杉树和松树生长旺盛,没有病害,象征生命的顽强。
- 我来方谢雨:正好遇上雨,暗示诗人此行的偶然性。
- 延滞失归期:因雨耽搁了回家的时间,反映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对比:逝者的贞洁与自然界的生机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水石有异状,赋予自然以生命。
- 象征:蘋藻象征对逝者的怀念,杉松象征生命的坚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贞女的故事与自然景象,探讨了生与死、贞洁与名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逝者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贞女:象征高洁、贞操的女性形象,反映传统社会对女性的道德要求。
- 空祠:象征对逝者的追思与祭奠之地,表现出对逝去生命的缅怀。
- 水石:自然的元素,象征生命的变化与永恒。
- 杉松:象征坚韧与不屈的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贞女”是指什么?
- A. 亡灵
- B. 高洁的女性
- C. 水生植物
答案:B
-
“精灵閟何处”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 A. 自然的变化
- B. 逝者的灵魂去向
- C. 个人的归宿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杉松无病枝”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脆弱
- B. 生命的坚韧
- C. 自然的死亡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如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情感描写,反映了对女性贞操的重视。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自然的描绘。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归属感。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同样涉及自然与人情,但更多描绘边塞情景与壮志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姚合与唐代诗歌》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唐代诗歌的背景与风格,并对姚合的作品有更系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