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然一止水,浪静仍风恬。
心微在精一,动凶由二三。
根深自生色,形神犹饮酣。
一毛犹有伦,声臭无容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宁静的境界,仿佛一潭止水,波澜不惊,风平浪静。诗人内心的微妙感受则集中在那一处,动荡的原因则来源于一些外界的干扰。根基深厚的事物自然会展现出色彩,心灵和形态都在如醉似酣的状态中。一根微小的毛发也有其相应的联系,而卑微的声音却无从参与。
注释:
- 洞然:形容一种开阔、明朗的状态。
- 止水:指静止的水面,象征宁静。
- 浪静:波浪平静,象征内心安宁。
- 心微在精一:内心微妙的感觉集中在一点上。
- 动凶由二三:动荡的原因来自于几件事情。
- 根深自生色:根基深厚的事物自然会显现其美丽。
- 形神犹饮酣:形体与心灵仍旧沉醉于某种状态。
- 一毛犹有伦:即使是微小的事物也有其内在的联系。
- 声臭无容参:微弱的声音无法参与其中的纷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包恢是宋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以清新、自然见长,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与思考。他的诗歌风格简洁明快,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与文化繁荣之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描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止水”为起点,开头的“洞然一止水”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场景,给人一种安详的感觉。紧接着,诗人以“浪静仍风恬”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宁静感,展现了内心的清澈与平和。诗中所表达的“心微在精一”则暗示了内心的细腻与复杂,虽然外界环境平静,但内心的波动却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根深自生色”一句,表达了深厚的根基能够孕育出丰盈的色彩,隐喻着扎实的内涵与丰富的情感。而“形神犹饮酣”则传达了一种陶醉于美好状态中的感觉,诗人在此刻似乎忘却了外界的纷扰,沉浸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最后两句强调了微小事物的意义与价值,“一毛犹有伦”说明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事物也有其内在的联系,而“声臭无容参”则指出了卑微与庸俗的声音如何无法融入到更高的境界中。整首诗透出一种哲理的思考,提醒人们珍视内心的宁静与深厚的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洞然一止水:开头便设定了一个静谧的场景,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 浪静仍风恬:进一步强调内心的平和,外部环境的和谐反映了内心的状态。
- 心微在精一:内心的细腻感受逐渐明晰,暗示着一种专注与沉淀。
- 动凶由二三:内心的波动来源于外界几件事情的干扰。
- 根深自生色:扎实的根基使得内心丰富而有色彩。
- 形神犹饮酣:处于一种陶醉的状态,形神合一。
- 一毛犹有伦:即使是微小的存在也不可忽视。
- 声臭无容参:低劣的声音无法参与到高雅的境界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境比作止水,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工整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止水象征内心的宁静,微小事物象征内在的联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纷扰之间的关系,强调扎实的内涵与微小事物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止水: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清澈。
- 浪:外界的动荡与干扰。
- 根:象征扎实的内涵与基础。
- 毛:微小的事物,象征内在的联系与价值。
- 声:象征外界的声音与干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止水”象征什么? A. 动荡
B. 宁静
C. 纷争
D. 喧嚣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一毛犹有伦”是指即使是____的事物也有其内在的联系。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浪静仍风恬”表明了诗人的内心动荡。 (对/错)
答案:
- B
- 微不足道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系列:表达对自然与内心的沉醉。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宁静的自然景象与内心的感受。
诗词对比:
- 包恢的诗与李白的《静夜思》对比:两者都强调内心的感受,但包恢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深邃,而李白则侧重于情感的思乡和孤独。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