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时间: 2025-02-04 13:30:01

凝云不动。

玉海无声千丈冻。

来倚阑干。

襟袖凭虚彻骨寒。

归心易折。

后夜月明应恨别。

罨画图边。

著我披蓑上钓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作者:陈三聘 〔宋代〕

凝云不动。玉海无声千丈冻。来倚阑干。襟袖凭虚彻骨寒。归心易折。后夜月明应恨别。罨画图边。著我披蓑上钓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寒冷而静谧的冬日景象,凝固的云朵不动,像沉寂的海面,寒意逼人。我倚靠在栏杆上,衣袖轻轻拂过,透骨的寒意让我感到更加孤独。归家的心情容易被折磨,明夜月明时,想必会更加怨恨和思念离别。在那幅描绘着水墨画的图景旁,映衬着我披着蓑衣在小船上垂钓的身影。

注释

  • 凝云:静止不动的云,象征着寂静。
  • 玉海:形容海面如玉般的平静,暗示内心的宁静与寒冷。
  • 阑干:栏杆,表示一种依靠或寄托。
  • 襟袖:指衣服的袖子,形容寒冷时的孤寂感。
  • 归心易折:归家的心情容易因思念而动摇。
  • 罨画图:水墨画,描绘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情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三聘,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以词作闻名,风格独特,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风景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冬季,反映了诗人在寒冷的天气中对归家的思念与孤独。诗人通过寒冷的意象,表达了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减字木兰花》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个人情感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开篇“凝云不动”,便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似乎世界都静止了,只有寒冷在不断侵袭。接着,诗人通过“玉海无声千丈冻”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冷寂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来倚阑干”,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依赖,栏杆成为他思考和寄托情感的对象。而“襟袖凭虚彻骨寒”则是在描绘外界寒冷的同时,也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仿佛寒冷不仅是环境的影响,更是内心情感的写照。

后半部分则将目光转向归心的思念,“归心易折”展现出这种思念的脆弱与易逝,而“后夜月明应恨别”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月光与离别的怨恨交织在一起,触动了人心灵深处的孤独感。

最后一句“著我披蓑上钓船”中,诗人以悠闲的钓鱼场景作为结尾,似乎在告诉读者,尽管生活艰难,但仍需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享受生命中微小的乐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凝云不动: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冬天,暗示内心的沉静。
  2. 玉海无声千丈冻:形容寒冷的海面,传达出清冷的氛围。
  3. 来倚阑干:表达了诗人无奈地依靠在栏杆上。
  4. 襟袖凭虚彻骨寒:衣袖轻轻拂过,寒意透骨,体现孤独感。
  5. 归心易折:思乡之情脆弱且易动摇。
  6. 后夜月明应恨别:明月下的思念与怨恨交织。
  7. 罨画图边:描绘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情境。
  8. 著我披蓑上钓船:最后以钓鱼的场景总结,表达生活的淡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海”比喻静谧的海面,增强了意象感。
  • 拟人:如“归心易折”,赋予情感以人的特征。
  • 对仗:全诗中句子之间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寒冷的冬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切的情感表达,传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思念与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孤独与沉寂。
  2. :代表内心的深邃与寒冷。
  3. 阑杆:寄托思绪与情感的依靠。
  4. :象征思念与离别的惆怅。
  5. 钓船:代表着一种闲适和对生活的淡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凝云不动”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2. “归心易折”中的“折”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喜
    B. 思念
    C. 愤怒
    D. 无奈

  3. 诗人最后提到的“钓船”象征着什么? A. 归宿
    B. 努力
    C. 悠闲
    D. 忧愁

答案:1.D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陈三聘的词更侧重于寒冷的自然环境与孤独的内心,而李清照则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女性的柔情与思念,二者在情感表达和意象构建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代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
  • 《诗词鉴赏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