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至洪沙弥赴上元受戒(上元江中蔡州有梁戒坛)》
时间: 2025-01-25 22:52: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至洪沙弥赴上元受戒(上元江中蔡州有梁戒坛)
——皎然
不肯资章甫,胜衣被木兰。
今随秣陵信,欲及蔡州坛。
野寺钟声远,春山戒足寒。
归来次第学,应见后心难。
白话文翻译:
我不愿意穿着华丽的衣服,宁愿披上木兰制成的衣衫。
今天我跟随秣陵的信使,想去蔡州的戒坛。
远处传来的寺庙钟声,春天的山间让我感到寒冷。
等我回来后再学习佛法,恐怕会发现内心难以自持。
注释:
- 章甫:指华丽的衣服。
- 木兰:此处指用木兰花制成的衣服,象征朴素。
- 秣陵:古地名,今江苏省南京市。
- 蔡州:指蔡州地区,今河南省南阳市。
- 戒坛:佛教中受戒的地方。
- 寒:形容清冷的感觉,这里有清净之意。
典故解析:
- 戒坛:佛教中受戒的场所,象征着修行的开始和对佛法的承诺。
- 春山:常常与生命、复苏和希望联系在一起,但在此处却与寒冷形成反差,暗示修行的艰难和内心的挣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约 730—799),唐代诗人,字明道,晚唐时期著名的和尚诗人,擅长抒发个人的宗教情感与修行体验,其作品常反映对佛教的理解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诗人送别一位友人前往蔡州受戒时写的,表现了他对宗教修行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脱,同时也透露出对友人修行之路的祝福与关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宗教修行的淡泊与追求。开头两句以“章甫”和“木兰”对比,展现了诗人宁愿选择朴素的衣衫,也不愿追求华丽的外表,这种选择反映了他对内心修行的重视。接着表达了诗人随信使前往戒坛的决心,暗示着他对佛法的渴望与追求。然而,远处的钟声和春山的寒冷却又让人感受到修行的艰难,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情感的深度,也让人意识到修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后两句“归来次第学,应见后心难”,揭示了修行后心灵的重负与复杂感受,似乎在警示自己,修行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受戒,而是对内心的深刻反思和挑战。整首诗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既有对宗教的虔诚,又有对世俗的超脱,体现了唐代诗歌的深邃与丰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不肯资章甫,胜衣被木兰:我不愿意穿上华丽的衣服,宁愿披上用木兰制成的衣服,表现了对外表的淡泊。
- 今随秣陵信,欲及蔡州坛:我今天跟随秣陵的信使,想要去蔡州的戒坛,表达了对修行的向往。
- 野寺钟声远,春山戒足寒:远处寺院的钟声传来,春山中却寒意阵阵,营造出一种清冷的修行氛围。
- 归来次第学,应见后心难:等我回来的时候再学习佛法,恐怕会发现内心的挣扎与困惑。
-
修辞手法:
- 对比:华丽衣服与朴素衣衫的对比,强调内心修行的重要性。
- 意象:钟声、春山等意象,营造了修行的氛围,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内心修行的追求与对外物的超脱,反映了修行生活的艰辛与复杂情感,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钟声:象征着修行的召唤,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反思。
- 春山:既是生命复苏的象征,又与寒冷形成反差,暗示修行道路的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秣陵”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河南
B. 江苏
C. 浙江
D. 四川 -
诗人对华丽衣服的态度是?
A. 喜欢
B. 无所谓
C. 不愿意穿
D. 追求 -
“归来次第学,应见后心难”的意思是?
A. 回来后会轻松
B. 回来后会发现修行的困难
C. 回来后会很快乐
D. 回来后会忘记修行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皎然的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两者都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但皎然更侧重于内心修行的渴望,而白居易则通过琵琶演奏表达对人生苦难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选》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