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罪放丙午末,归来辛亥初。不谈天下事,犹诵古人书。利病明诸掌,危疑儆后车。他时果无悔,载籍定欺予。
白话文翻译:
在丙午年末被释放,辛亥年初回到故乡。不谈论世间的事务,反而吟诵古人的书籍。对于利益与病痛,已经明白掌握;对于危险与疑虑,时刻警惕后方的车辆。若干年后确实没有后悔,所读的书籍必然会欺骗我。
注释:
- 罪放:指被释放的罪人。
- 丙午、辛亥:指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丙午为一个年份,辛亥为下一个年份。
- 古人书:指古代的经典书籍。
- 利病:指利益与病痛,可能比喻人生的得失。
- 危疑:指危险和疑虑。
- 载籍:指书籍。
- 欺予:欺骗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元干,宋代诗人,生平经历多次,因直言不讳而屡遭贬谪。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对历史和古人的敬仰,语言简洁而意深,常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张元干被放逐后的思考阶段,表现了他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以及对古代智慧的崇敬。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个人的经历出发,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溯与反思。诗人通过对时间的流逝和自身遭遇的感悟,引入了对古人智慧的思考。开头的“罪放丙午末,归来辛亥初”明确了时间的节点,反映了他从被贬谪至归来的历史感。随后几句“不谈天下事,犹诵古人书”则展现了他对现实的淡漠和对古代智慧的珍视,似乎在寻求一种精神寄托。最后几句则是对未来的思考,表达了对自己选择的坚定与反省,暗示了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最终可能对所读之书有所质疑,甚至感到被欺骗的复杂情感。整首诗在结构上紧凑,意境深远,既有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有对历史的沉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罪放丙午末:在丙午年末被释放,表明诗人经历了囚禁或贬谪的苦楚。
- 归来辛亥初:时间的变化,标志着诗人归来的新开始。
- 不谈天下事:诗人选择不再参与世俗事务,表现出一种淡泊的态度。
- 犹诵古人书:强调对古代智慧的追求,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敬重。
- 利病明诸掌:反映出对人生得失的深刻理解。
- 危疑儆后车:警惕地面对未来的风险,表现出一种谨慎的态度。
- 他时果无悔:对未来的态度,反映出诗人对自己选择的坚定。
- 载籍定欺予:对所读书籍的反思,暗示了对知识的质疑。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利病”与“危疑”,形成对称。
- 隐喻:通过“古人书”象征历史智慧。
- 排比:情感的层层递进,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与对历史智慧的探寻,表现出对世事的淡漠与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罪:象征个人的错误与经历。
- 天下事:指的是世俗的纷争与利益。
- 古人书:象征着智慧与历史的积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张元干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丙午”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动物
- B) 一种年份
- C) 一种节气
答案:
- B) 宋代
- B) 一种年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张元干的思考与李白的豪放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更注重内心的沉思与历史的反思,后者则更多体现了对现实的直接抒发与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