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堂》
时间: 2025-01-26 23:47: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止戈堂
谯门直北望燕山,
乙巳年来例破残。
可但中原仍祸结,
谁令东粤独偷安。
西师有请君侯力,
南愿无忧圣虑宽。
恶少至今犹胆落,
云台须入画图看。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谯门向北望去,看到燕山的雄伟;自从乙巳年(即公元乙巳年,可能指的是某次战乱)以来,边疆的破败局面屡屡出现。中原地区的祸害依然在结,难道只有东粤地区才能安然无恙?西方的军队希望君侯出力,南方则希望不再有忧虑,圣明的治理能更加宽松。那些恶少至今仍然胆怯,云台的美景应该被画图所描绘。
注释:
字词注释:
- 谯门:古代城池的一个门,位于城的北面。
- 燕山:指北方的山脉,象征着边疆的险峻。
- 乙巳年:指特定的年份,可能与历史事件有关。
- 东粤:指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历史上常与安宁联系。
- 云台:山名,象征高远之地。
典故解析:
- “乙巳年”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个重要事件,可能与战争或动荡时代相关。
- “云台”常用于形容高远、理想的境地,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元干,字子真,号白云,宋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描写山水和战争,情感真挚,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个人的理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战乱频仍的时期,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中提到的“君侯”及“圣虑”反映了对统治者的期待,彰显了对安宁的向往。
诗歌鉴赏:
《止戈堂》以北望燕山的壮丽景象开篇,引出诗人对国家时局的深切关怀。诗中反复提到的“祸结”和“恶少”,不仅体现了对战乱的沉痛反思,也暗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动荡。张元干通过对比东粤的安宁与中原的苦难,深刻揭示了国家分裂下的民众疾苦。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未来的思考,表达了对领导者的期待与希望,尤其是“西师有请君侯力”,这句强调了民众对贤明治理的渴求。最后一句“云台须入画图看”,不仅是对美好理想的描述,更是对现实的反讽,暗示即使在动荡中,仍需心中有图景。
整首诗在形式上严谨,情感上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谯门直北望燕山:描绘了北方的壮丽景色,象征着边疆的险峻。
- 乙巳年来例破残:指自某一年以来,边境频繁遭到破坏与战乱。
- 可但中原仍祸结:中原地区的动荡与祸害依旧存在,令人担忧。
- 谁令东粤独偷安:质疑为何只有东粤地区能够安然无恙。
- 西师有请君侯力:期待西方的军队能够得到君侯的支援。
- 南愿无忧圣虑宽:南方希望得到明君的宽松治理,没有忧虑。
- 恶少至今犹胆落:那些恶势力至今仍心怀恐惧。
- 云台须入画图看:希望美好的理想能够成为现实。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东粤独偷安”与“南愿无忧”形成对比。
- 比喻:将“云台”比作理想境地,表达对未来的向往。
主题思想:
全诗以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主线,表达了对战乱的深切关怀与对和平的渴望,展现出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状的不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山:象征边疆的险峻与战争的频繁。
- 东粤:象征安宁的地方,暗含社会对安定的渴望。
- 云台:象征理想的境地,表现出希望与美好的愿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乙巳年”指的是: A. 诗的创作年份
B. 发生重大事件的年份
C. 诗人出生的年份
D. 诗人游历的年份 -
“云台”在诗中象征: A. 现实困境
B. 理想的境地
C. 个人的追求
D. 社会的动荡 -
诗中提到的“东粤”代表的是: A. 战乱频繁的地方
B. 安然无恙的地区
C. 诗人的故乡
D. 未来的希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但更侧重于对国家衰败的沉痛感受;而张元干的《止戈堂》则更加强调对未来的希望与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
- 《张元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