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郑丞相生日口号十首
作者:刘克庄 〔宋代〕
篚苞不复入修门,民力微苏物渐蕃。
见说海边停左鱼右差局,介鳞亦被相君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篚苞(盛食物的器具)已经不再进入修门(可能指某个官府或特定的地方),民众的生活虽然有所恢复,但力量依然微薄,事物也渐渐繁荣起来。听说海边停着渔船,左边是鱼,右边是差局(官府的办事机构),即使是水中的鱼鳞也受到丞相的恩惠。
注释
- 篚苞:古代一种用来盛食物的容器。
- 修门:可能指某个特定的官府或地名。
- 民力微苏:民众的力量开始恢复,但仍然很微薄。
- 物渐蕃:物资逐渐丰富繁荣。
- 介鳞:鱼的鳞片,象征水产资源。
- 相君恩:指丞相的恩惠。
典故解析
在古代,丞相是国家的重要官员,负责治理国家的事务。诗中提到的“相君恩”强调了丞相对民众的恩惠。此诗通过描绘民众的生活状态以及海边的渔业,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经济复苏和丞相的治理成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梦阮,号石庵,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豪放和清新的风格著称。同时,他还是一位政治家,参与过多项政务,深知民生之苦。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郑丞相生日之际,表达了对丞相治国有道的赞美与祝愿。诗人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民众的生活状况和丞相的恩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复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丞相治下人们的生计和生活状态。开头的“篚苞不复入修门”,暗示着人们的生活不再如以前那般艰难,虽然“民力微苏”,但也传达出一种希望的情绪。接着,诗人转向描绘海边的渔业,提到“左鱼右差局”,展现出一幅生动的渔港画面,渔夫的辛勤与官府的监管并存,象征着经济的繁荣与稳定。最后一句“介鳞亦被相君恩”更是将丞相的恩惠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强调了治理者与被治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丞相的赞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希望,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篚苞不复入修门:意味着过去的贫困和艰难已不再,生活有所改善。
- 民力微苏物渐蕃:虽然恢复的力量依然有限,但物质生活在逐步丰富。
- 见说海边停左鱼右差局:描绘了海边的渔业繁忙,渔船停靠的情景,生动形象。
- 介鳞亦被相君恩:强调丞相对人民生活的关怀与帮助,水产资源的丰富是丞相治理的结果。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介鳞”比喻水产资源,象征富饶。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丞相的治理与民众的生活,表达了对政治清明、民生改善的祝愿,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和谐的美好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篚苞:象征丰收与生活的富足。
- 修门:代表着权力与治理的中心。
- 介鳞:象征着资源的丰富与自然的恩赐。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核心,象征着和谐、繁荣与治理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民力微苏”是什么意思? A. 民众的力量正在恢复
B. 民众的力量已经消失
C. 民众的力量很强大 -
诗中的“介鳞”指的是什么? A. 鱼的鳞片
B. 一种器具
C. 一个地方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刘克庄的《郑丞相生日口号十首》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政治的关注与对民生的思考,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对丞相的赞美,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