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抚州对酬崔法曹夜雨滴空阶五首 其三》

时间: 2025-04-28 04:33:09

谤议不自辨,亲朋那得知。

雨中驱马去,非是独伤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谤议不自辨,亲朋那得知。
雨中驱马去,非是独伤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谣言的无奈和对亲人的思念。在雨中驱马离去,心中感到的并不仅仅是离别的伤感。

注释:

  • 谤议:指中伤和诽谤的言论。
  • 自辨:自己进行辩解和澄清。
  • 亲朋:亲戚朋友。
  • 驱马:骑马赶路。
  • 非是:并不是。
  • 独伤离:独自感到伤感和离别。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它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在古代诗词中常见,尤其是涉及离别和谣言的场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象。他的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兼具哲理与生活的深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夜雨中,诗人可能正面临着离别的情境,或是遭受不白之冤,因而产生了对亲朋的思念和对谣言的无奈之感。

诗歌鉴赏:

戴叔伦的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人在遭受谤议时的孤独与无助。诗中提到的“谤议不自辨”,表现了诗人在面对流言蜚语时的无奈,似乎即使自己想要解释,也无从下手。接着,诗人提到“亲朋那得知”,表明这种误解不仅伤害了自己,也让亲友难以理解自己的处境,增加了孤独感。

“雨中驱马去”则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外在表现,雨象征着悲伤和离别,而“驱马去”则暗示他不得不离开,尽管内心充满了不舍和忧伤。最后一句“非是独伤离”则将情感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强调了这种伤感不仅仅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谣言的无情,让他在离开时更加感到无助和痛苦。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人在困境中对友情的渴望和对不公的控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谤议不自辨:面对谣言,自己无法辩解。
  2. 亲朋那得知:亲友们又怎能了解真相呢?
  3. 雨中驱马去:在雨中骑马离去,感到很伤心。
  4. 非是独伤离:不仅仅是因为离别而感到痛苦。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谤议不自辨,亲朋那得知”构成对仗,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意象:雨、马、离别等意象交织,传递出复杂的情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谣言对个体情感的摧残,表达了在困境中对亲情的渴望与对不公的无奈,情感基调深沉且哀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悲伤与离愁。
  • :代表行走与离别。
  • 亲朋:象征人际关系与支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谤议”指的是什么? A. 赞美
    B. 诽谤
    C. 中立
    D. 诗歌

  2. “亲朋那得知”中的“得”意思是? A. 获得
    B. 应该
    C. 如何
    D. 可能

  3.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友情
    B. 离别
    C. 谣言的伤害
    D. 自然景色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

诗词对比:

戴叔伦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离别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王维的诗歌更多强调朋友之间的情谊,而戴叔伦则更加侧重于自我的孤独与对谣言的控诉。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