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中晨起书触目》

时间: 2025-02-04 16:15:06

山重水复怯朝寒,一卷窗间袖手看。

朱担长瓶列云液,绛囊细字拆龙团。

数峰移自侏儒国,一研来从黯淡滩。

要识放翁顽钝处,胸中七泽著犹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庵中晨起书触目
山重水复怯朝寒,
一卷窗间袖手看。
朱担长瓶列云液,
绛囊细字拆龙团。
数峰移自侏儒国,
一研来从黯淡滩。
要识放翁顽钝处,
胸中七泽著犹宽。

白话文翻译

在这寒冷的早晨,我在庵中醒来,看到外面重重山峦和蜿蜒水道,心中不免有些畏惧。窗边我袖手而立,翻看着手中的书卷。窗外,朱红色的担子上,长瓶里盛满了云雾般的液体,而绛色的囊中细字如龙团般展现。那些山峰仿佛从侏儒的国度迁移而来,而我这支笔则在黯淡的滩上游走。要想了解我这个放翁的顽钝之处,你们只需看我胸中那宽广的七泽。

注释

  • :畏惧、害怕。
  • 朱担长瓶:朱色的担子和长瓶,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
  • 绛囊细字:绛色的囊中装着细小的字,可能指代文人的书卷。
  • 侏儒国:传说中的国度,形容那些低矮的山峰。
  • 七泽:指心中宽广的思想和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他以诗、文、词、散文等多种形式著称,作品内容多涉及爱国情怀、个人志趣及自然景观等。陆游的人生经历丰富,经历了南宋初期的动荡与战乱,常以诗歌抒发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庵中晨起书触目》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国势衰弱之际,诗人以隐居的方式寄托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理想。诗中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交融,反映了他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清晨的自然景观,体现了诗人在庵中静谧生活的情趣与心境。开篇以“山重水复怯朝寒”展示了早晨的寒意,诗人虽身处幽静的庵中,却因山水的重重叠叠而感到一丝畏惧,反映了自然的威严与人的渺小。接着,诗人“袖手看”书卷,表现出一种闲适与沉思的状态,似乎在对抗外界的寒冷与内心的恐惧。

后面的几句,诗人通过细致的描写,呈现出庵中宁静的生活场景,色彩鲜明的“朱担”和“绛囊”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与诗意。同时,“数峰移自侏儒国”,则展示出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仿佛这些山峰有着自己的故事与历史。

最后,诗人以“要识放翁顽钝处,胸中七泽著犹宽”收尾,既表明了自己的个性与处事态度,也彰显了他胸怀宽广的志向。整体来看,诗作不仅描绘了清晨的自然景象,更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重水复怯朝寒:山峦重叠,水道交错,早晨的寒意让我感到畏惧。
  • 一卷窗间袖手看:我在窗边静静地袖手看着手中的书卷。
  • 朱担长瓶列云液:窗外的朱红担子上,长瓶里盛满了如云一样的液体。
  • 绛囊细字拆龙团:绛色的囊中有细小的字,如同拆开的龙团一般。
  • 数峰移自侏儒国:那些山峰仿佛是从侏儒的国度迁移过来的。
  • 一研来从黯淡滩:我用笔在暗淡的滩上游走,写下我的思考。
  • 要识放翁顽钝处:想要了解我这个放翁的顽钝之处。
  • 胸中七泽著犹宽:你们只需看我胸中那宽广的七泽。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数峰移自侏儒国”,赋予山峰以生命,表现出诗人的想象力。
  • 对仗:如“朱担长瓶”对“绛囊细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 比喻:如“胸中七泽”,用自然景象比喻内心的宽广。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思考,反映了他在隐居生活中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也有对内心宽广志向的自信,展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象征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 书卷:代表知识与智慧,反映了诗人的学识。
  • 朱担、绛囊:象征生活的美好与文人情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怯朝寒”是指什么?

    • A. 害怕早晨的寒冷
    • B. 感到早晨的美好
    • C. 忍受早晨的孤独
    • D. 享受清晨的阳光
  2. “数峰移自侏儒国”中的“侏儒国”意指?

    • A. 低矮的山峰
    • B. 高大的树木
    • C. 美丽的花园
    • D. 远方的城市
  3. 诗中提到的“七泽”象征什么?

    • A. 个人的局限
    • B. 胸怀的宽广与理想
    • C. 对自然的敬畏
    • D.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的诗作,描写山水之美。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表达对月光和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与本诗在自然描写上均有独特之处,但李白更侧重于历史与情感的交融,而陆游则更注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宽广。

参考资料

  • 《陆游诗词全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