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孟郊的《烛蛾》
灯前双舞蛾,厌生何太切。
想尔飞来心,恶明不恶灭。
天若百尺高,应去掩明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在烛光前翩翩起舞的蛾子,表达了它们对生存的厌倦。诗人想象着蛾子飞来的心情,它们并不畏惧光明,却渴望能消灭光亮。如果天空有一百尺那样高,蛾子也应该去遮挡明亮的月光。
注释:
- 蛾:一种夜间飞行的小虫,常被灯光吸引。
- 厌生:厌倦生存。
- 想尔:想象着你(蛾子)。
- 明:光亮,这里指蜡烛的光。
- 灭:消灭、遮挡。
- 天若百尺高:如果天空有一百尺那么高,夸张表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耕烟,唐代诗人,出身于贫困家庭,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屡次落榜。其诗歌以情感真挚、风格独特著称,常常揭示社会的苦难和个人的孤独。
创作背景:
《烛蛾》创作于孟郊的晚年,诗人目睹了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蛾子在光明和黑暗之间的挣扎,象征了人们在生活中对生存与死亡、光明与黑暗的反思。
诗歌鉴赏:
《烛蛾》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蛾子在烛光前的舞动,展现了对生命的思考。蛾子对光的向往与厌倦,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的矛盾心理。烛光本是光明的象征,但在诗人眼中却是让蛾子迷失自我的陷阱,甚至是死亡的诱惑。
诗中“恶明不恶灭”一句,传达出蛾子对光的厌倦,以及对黑暗的渴望,象征着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对生存的无奈与反叛。最后一句“天若百尺高,应去掩明月”,则是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表达了他对光明的反思与对自由的向往。
孟郊的语言凝练而富有力量,整首诗在描绘生灵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灯前双舞蛾:描绘蛾子在灯光前飞舞的景象,暗示蛾子对光的吸引。
- 厌生何太切:表达蛾子对生存的厌倦,仿佛生活中充满了无奈与痛苦。
- 想尔飞来心:诗人想象蛾子飞来的心情,传达出一种向往与不安。
- 恶明不恶灭:蛾子虽然向往光明,但又对其感到厌恶,揭示了生存的矛盾。
- 天若百尺高:夸张的表达手法,增强了对理想的渴望。
- 应去掩明月:表达了对光明的反叛和对黑暗的渴求。
修辞手法:
- 比喻:蛾子象征着人类对生活的追求与反思。
- 夸张:用“天若百尺高”强调理想的遥不可及。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蛾子的舞动与厌倦,探讨了生存的意义和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与对光明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蛾:象征着执迷于光明的人,寓意对生活的追求与迷失。
- 灯光:既是吸引又是毁灭的象征,代表现实的诱惑与危险。
- 明月:象征理想与自由,诗人渴望能遮挡光明以追求更高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烛蛾》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孟郊
- D. 白居易
-
诗中“恶明不恶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光明的热爱
- B. 对生存的厌倦
- C. 对黑暗的向往
- D. 对生活的无奈
-
“天若百尺高”是用来表达什么?
- A. 理想的遥不可及
- B. 光明的明亮
- C. 蛾子的飞翔
- D. 生命的短暂
答案:
- C. 孟郊
- B. 对生存的厌倦
- A. 理想的遥不可及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孟郊的《烛蛾》更侧重于对生存的反思与对光明的厌倦,而李白则在月光下表达了对自由与孤独的追求。两者在主题上虽有不同,但同样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孟郊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