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26 04:23:41

一道飞泉,来从何许。

空山积翠无人处。

潺_时和七弦琴,溟_忽散千岩雨。

不问春秋,何拘今古。

清音一听忘千虑。

缨尘濯尽百神闲,飘然襟袖思轻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作者:张抡

一道飞泉,来从何许。
空山积翠无人处。
潺时和七弦琴,
溟忽散千岩雨。
不问春秋,何拘今古。
清音一听忘千虑。
缨尘濯尽百神闲,
飘然襟袖思轻举。

白话文翻译

这道飞泉,不知从哪里流来。
空旷的山中,翠绿的树木无人打扰。
泉水潺潺,伴着七弦琴的音韵,
忽然间,涧水如同千岩中的细雨。
无论春秋更替,何必拘泥于古今。
清脆的音乐一响,忘却了诸多烦恼。
缨带与尘埃洗净,心神闲适,
轻松自如,衣袖随风飘扬。

注释

  • 飞泉:指山间流动的泉水。
  • 空山:指无人居住的山。
  • 潺时:泉水流动的声音,带有轻柔的感觉。
  • 七弦琴:古代一种乐器,象征音乐的优雅。
  • :深邃的水域,此处指山涧的水。
  • 缨尘:指帽子上的缨带与尘埃,象征世俗的烦恼。

典故解析

无明显典故,诗中主要通过自然景观和音乐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抡,生活于宋代,诗人以其优美的抒情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游历山水之间,受到自然景色与琴音的启发,表达了对自然与音乐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踏莎行》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和音乐韵律的诗。诗中以飞泉、空山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宁静而优雅的山水环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开头的一句“一道飞泉,来从何许”,直接引出诗人对泉水来源的思考,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探求与向往。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空旷的山中无人处,翠绿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此时,泉水的潺潺声与七弦琴的音调交融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妙的氛围。这种自然与音乐的结合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也使人心灵得到宁静。

“无问春秋,何拘今古”,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超然的态度,放下对时间的执念,专注于当下的美好。随后的“清音一听忘千虑”更是体现了音乐对人的洗涤作用,让人在欣赏音乐的瞬间忘却世间的烦恼,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最后两句“缨尘濯尽百神闲,飘然襟袖思轻举”将诗人从世俗中解脱出来,显示出一种洒脱与自在的状态。整体来看,诗人通过自然的描绘与音乐的渲染,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超然态度,令人心生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道飞泉,来从何许:发问,引入主题,表现对自然源头的探索。
  2. 空山积翠无人处:描绘静谧的山中环境,突出无人打扰的宁静。
  3. 潺时和七弦琴:泉水声与琴音的结合,象征自然与艺术的和谐。
  4. 溟忽散千岩雨:形象化泉水的细腻,表现自然美的瞬间。
  5. 不问春秋,何拘今古:表达对时间的超然态度,强调心境的自在。
  6. 清音一听忘千虑:音乐的力量让人忘却烦恼,体现内心的宁静。
  7. 缨尘濯尽百神闲:洗净世俗的羁绊,表现心灵的解放。
  8. 飘然襟袖思轻举:形容轻松自如的状态,展现诗人洒脱的个性。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飞泉”比喻心灵的清澈。
  • 拟人:泉水与琴音的结合,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春秋”与“今古”,形成对称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色和音乐,表达诗人对世俗的超然和内心的宁静,强调自然与艺术的和谐共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泉:象征清新与灵动。
  • 空山:代表宁静与独立。
  • 七弦琴:象征优雅的音乐与艺术。
  • 缨尘:代表世俗的羁绊与烦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飞泉”指的是什么?

    • A. 一条河流
    • B. 山间的泉水
    • C. 天上的雨水
  2. 诗中提到的“七弦琴”代表了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动物
    • C. 一种植物
  3. 诗人在诗中对时间持什么态度?

    • A. 关注
    • B. 超然
    • C. 忧虑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张抡的《踏莎行》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探讨了自然与人心的关系,但李白更侧重于酒与月的结合,而张抡则注重音乐与泉水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