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酬曾无逸宗教》

时间: 2025-01-25 22:46:29

地秀溪通邑,山高寺矗云。

望殊惊乍见,景胜厌前闻。

鸡犬人家乐,风烟钓艇纷。

奔程船径过,虽雨示西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酬曾无逸宗教
作者: 张镃 〔宋代〕

地秀溪通邑,山高寺矗云。
望殊惊乍见,景胜厌前闻。
鸡犬人家乐,风烟钓艇纷。
奔程船径过,虽雨示西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相间的美丽画面:溪水流淌,通往城邑,山高耸入云霄。初次看到这一景象,令人惊叹,胜景令人厌倦于之前的听闻。鸡鸣犬吠,人们其乐融融,烟雾缭绕,钓船纷纷。行船的途中,即使下雨,仍能看到西边的余晖。


注释:

  • 地秀:形容地势优美。
  • 溪通邑:溪水流向城镇。
  • 寺矗云:寺庙高耸入云。
  • 望殊:远望时的感觉不同。
  • 惊乍见:初次看到时感到惊讶。
  • 景胜:美丽的景色。
  • 厌前闻:厌倦于之前的传闻。
  • 鸡犬人家乐:鸡鸣犬吠,人们安乐的样子。
  • 风烟钓艇纷:风起烟雾,钓船纷扰。
  • 奔程船径过:快速经过的船只。
  • 虽雨示西曛:尽管下雨,西方仍透出余晖。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诗中提及的“鸡犬人家乐”常常用来形容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字子白,号无逸,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他的诗作多关注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作者游历之际,描绘了他所见的美丽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展现了自然的秀丽与人们的安乐生活。首联“地秀溪通邑,山高寺矗云”设置了一个优美的背景,溪水与高山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开阔而美丽的视觉感受。“望殊惊乍见”则表现了诗人初见此景时的震撼与惊喜,彰显了自然之美的震撼力。

中间两联通过描绘鸡犬相闻的乡村生活,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风烟与钓艇的描写则增添了生活的动态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最后一句“虽雨示西曛”则通过雨天的景象,表现了即使在阴雨天气中仍能感受到美好与希望,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在描绘景色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景象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地秀溪通邑:描绘地势优美的溪水流向城镇,表现自然的壮丽。
  2. 山高寺矗云:高耸的山峰与寺庙映衬,体现出人文景观与自然的结合。
  3. 望殊惊乍见:初次目睹这一美景,心中涌起惊讶之情。
  4. 景胜厌前闻:对比之前的听闻,胜景让人心生厌倦。
  5. 鸡犬人家乐:描绘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生动展示人们的快乐。
  6. 风烟钓艇纷:描绘自然环境中的动态,生活气息浓厚。
  7. 奔程船径过:行船的经过,展现了旅行的过程。
  8. 虽雨示西曛:即使在雨中,依然能看到西方的余晖,表现出希望与美好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象结合,增添诗的层次感。
  • 拟人:通过“鸡犬人家乐”的描写,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每联之间意象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向往,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表达了在自然中获得的内心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代表自然与环境,象征生命的根基。
  2. :象征流动与时间,代表生活的变化。
  3. :象征高远与稳重,体现人文精神。
  4. :代表信仰与精神的寄托。
  5. 鸡犬:象征乡村生活的安宁与和谐。
  6. 风烟:代表自然的动态感与变化。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生活画面,反映出诗人对自然与乡村生活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鸡犬人家乐”指的是: A. 乡村的宁静生活
    B. 城市的喧嚣
    C. 山中的孤独
    D. 海边的渔民

  2.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战争的反思
    B. 对自然与和谐生活的向往
    C. 对名利的追求
    D. 对历史的感慨

  3. 诗中“奔程船径过”描绘的是: A. 船行驶的过程
    B. 船的静止状态
    C. 船的沉没
    D. 船的装饰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同样描绘山水景色,表现对自然的敬仰。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山水环境中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对比:

  • 张镃与王维:
    • 张镃的作品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内心的平静与思考。

这两位诗人在山水诗上的风格各有千秋,均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