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罗浮石(刻于石上)》

时间: 2025-01-27 03:49:52

清景持芳菊,凉天倚茂松。

名山何必去,此地有群峰。

意思解释

题罗浮石(刻于石上)

原文展示:

清景持芳菊,凉天倚茂松。名山何必去,此地有群峰。

白话文翻译:

在清新的景色中,盛开着芬芳的菊花;在凉爽的天空下,依偎着茂密的松树。难道非得去名山大川吗?这里有一群高耸的山峰。

注释:

  • 清景:清新美好的自然景色。
  • 芳菊:香气扑鼻的菊花,象征高洁。
  • 凉天:凉爽的天气,给人舒适的感觉。
  • :靠着,依靠。
  • 茂松:茂盛的松树,象征坚韧与长青。
  • 名山:著名的山脉,通常被视为游览的圣地。
  • 群峰:一群山峰,这里指代罗浮山的众多山峦。

典故解析:

“罗浮”指的是罗浮山,位于中国广东省,是道教的名山之一。其山势巍峨,风景秀丽,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吟咏。此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名山的超然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德裕,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生于公元787年,卒于850年。他一生经历波折,曾遭贬谪,后又复职,诗风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刻于石上,表明作者在游览罗浮山时,感受到此地的自然美景,故作此诗以表心迹。诗中展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强调了身边的美景同样值得珍惜。

诗歌鉴赏:

《题罗浮石》是一首表现诗人对自然景色热爱及对名山景观的反思之作。诗的前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给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感觉。芳菊与茂松的结合,展现出一种和谐的自然生态,给人以视觉与嗅觉的双重享受。诗的后两句则引发了深思,诗人用“名山何必去”来反问,强调了身边的自然美景同样值得珍视。李德裕在诗中传递出一种对美的认同和对名山的淡然,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诗歌的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沉思的空间,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高峰与境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清景持芳菊:描绘了清新自然的美景,芳菊的存在使得景色更加生动。
    • 凉天倚茂松:凉爽的天气给予诗人一种依靠和安慰,使人心情愉悦。
    • 名山何必去:提出疑问,表达对名山的思考,暗示出名山并非唯一的美景。
    • 此地有群峰:强调身边的群峰同样壮丽,表达了对本地自然的珍视。
  •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与美感。
    • 比喻:将菊花比作清景,松树比作凉天,创造出生动的意象。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名山的反思,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 芳菊:象征高洁、清香,代表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茂松:象征坚韧与长青,代表着生命的持久与力量。
  • 群峰:象征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芳菊”主要用来象征什么?

    • A. 名山
    • B. 高洁
    • C. 冷漠
    • D. 乡愁
  2. “名山何必去”这句诗的意思是?

    • A. 名山不好
    • B. 本地的风景同样美丽
    • C. 旅行是浪费时间
    • D. 喜欢名山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中也有对自然的赞美,展现出山水的和谐与内心的宁静。李德裕与王维在描绘自然时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李德裕更直接表达了对身边美景的珍视,而王维则更注重内心的沉静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李德裕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