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落索》

时间: 2025-02-04 14:10:05

心抵江莲长苦。

凌波人去。

厌厌消瘦不胜衣,恨清泪、多于雨。

旧曲慵歌琼树。

谁传香素。

碧溪流水过楼前,问红叶、来何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落索
心抵江莲长苦。
凌波人去。
厌厌消瘦不胜衣,
恨清泪多于雨。
旧曲慵歌琼树。
谁传香素。
碧溪流水过楼前,
问红叶来何处。

白话文翻译:

心中对江边的莲花感到无尽的苦楚,
那水边的美人已经离去。
我因忧愁而日渐消瘦,衣服也显得不合身,
只恨眼泪比雨水还要多。
曾经的曲调懒得再唱,像那琼树一样凋零,
不知谁还传递那幽香的素果。
碧绿的溪水流过楼前,
不禁问红叶,你从何而来?

注释:

  • 心抵江莲:内心感到痛苦,心情与江边的莲花相连。
  • 凌波人去:指水边的女子已经离去,带来孤独感。
  • 厌厌消瘦不胜衣:因忧愁而消瘦,衣服显得过于宽大。
  • 恨清泪多于雨:只恨自己的眼泪比雨水还多。
  • 旧曲慵歌琼树:不愿再唱旧时的曲子,象征着失去的美好。
  • 香素:这里指的是香气清新的东西,可能是与旧情有关的事物。
  • 碧溪流水过楼前:描绘自然风光,流动的溪水增添了孤独的氛围。
  • 红叶:象征着秋天的来临,或是离别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千里,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反映出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细腻的情感,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秋时节,诗人可能在某个江边的楼阁中,感受到周围的寂寞与思念,借助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苦楚与失落。

诗歌鉴赏:

《一落索》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其核心在于抒发离愁与孤独。诗中,作者通过江边的莲花、流水、红叶等意象,勾勒出一种凄凉的秋天氛围,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离去之人的深切怀念。第一句“心抵江莲长苦”便直入主题,情感真挚而直接,令人感同身受。接下来的描写又将这一情感逐步深化,特别是“厌厌消瘦不胜衣”一句,生动地展现了因思念而产生的忧愁,诗人不仅在视觉上描绘出瘦弱的身影,更通过心理的描写让读者体会到那种无尽的哀伤。

在整首诗中,方千里巧妙地运用白描手法,既有细腻的情感流露,又不乏生动的自然景象。通过“碧溪流水过楼前,问红叶来何处”,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一种恰到好处的意境,令人遐想。诗中那种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无不引发共鸣,体现了对生命流逝的无奈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心抵江莲长苦:表达了诗人对江边莲花的苦痛情感。
  2. 凌波人去:描绘离去之人的孤独感,给人以空寂之感。
  3. 厌厌消瘦不胜衣:通过身体的变化反映内心的忧愁。
  4. 恨清泪多于雨:眼泪的多寡与痛苦的深度形成鲜明对比。
  5. 旧曲慵歌琼树:不愿再回忆过去的美好,象征一种无奈。
  6. 谁传香素: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迷惘。
  7. 碧溪流水过楼前:自然之美与内心孤寂的结合。
  8. 问红叶来何处:对秋天的感慨与对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物象(如莲花、红叶)比喻内心情感。
  • 拟人:将流水与红叶赋予情感。
  • 对仗:诗句间的平衡与韵律,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离愁与孤独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在秋天的感伤与对过去的怀念。通过细腻的描写,呈现出一种凄美而又令人心动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莲:象征纯洁与思念。
  • 流水: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红叶:秋天的象征,带有离别的情感。
  • 琼树:美好的事物,象征着过去的温馨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心抵江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苦涩
    C. 无奈
    答案:B

  2. “凌波人去”中的“人”指的是什么? A. 诗人
    B. 爱人
    C. 朋友
    答案:B

  3. 诗中“恨清泪多于雨”表达了什么? A. 幸福
    B. 思念
    C. 痛苦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清照的《如梦令》
  2.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与对离别的感伤,风格稍显柔和。
  • 杜甫《月夜忆舍弟》:则通过对亲情的思念,展现了更为深刻的历史感与社会责任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入门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