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岭》
时间: 2025-01-11 21:52: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两派潺湲不暂停,岭头长泻别离情。
南随去马通巴栈,北逐归人达渭城。
澄处好窥双黛影,咽时堪寄断肠声。
紫溪旧隐还如此,清夜梁山月更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两条水流不息的情景,山岭的顶端流淌着离别的情感。南边的水流通向巴栈,北边的水流则把归人送往渭城。清澈的水面上可以看到双山的影子,水流的声响让人忍不住寄托断肠之声。紫溪的旧隐处依旧如此,在宁静的夜晚,梁山的月光更加明亮。
注释:
- 潺湲:形容水流声,指水流细小而清晰的声音。
- 岭头:山岭的顶端。
- 别离情:离别的情感,表达对故人的思念。
- 巴栈:指巴蜀地区的栈道,古时通行的要道。
- 渭城:指古代的渭城,位于今陕西省,是重要的交通节点。
- 澄处:清澈的地方。
- 双黛影:指两座山的影子,形容山的轮廓如同黛色的眉。
- 咽时:指水流声在流动时的感觉。
- 断肠声:形容悲伤的声音,表达离别的痛苦。
- 紫溪:可能是指某条溪流,寓意故乡或旧隐之地。
- 梁山:指梁山,常见于古诗词中,与月亮相映成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融,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歌往往表现出一种淡泊、恬静的生活态度,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吴融可能受到当时社会离别情感的影响,通过水流这一意象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和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分水岭》通过对水流的描绘,传达出浓厚的离愁别绪。开篇便用“潺湲”形象地描绘了水流的细腻,展现出一种流动的美感。而“岭头长泻别离情”则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紧密联系,表现出自然与人心的共鸣。接着,诗中提到南北两条水流,一方面指向地理的分界,另一方面也象征着人生的分岔与选择,离别的痛苦在此得到了升华。
在后面的描写中,诗人通过“澄处好窥双黛影”生动地传达出清水与山影的和谐美,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留恋。而“咽时堪寄断肠声”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情感深度,表现出在这清澈的水流中,寄托着对亲人朋友的无尽思念。最后两句提及“紫溪旧隐”和“清夜梁山月”,既回溯了过去的美好时光,也强调了月色的明亮,似乎在暗示着即使在离别的夜晚,依旧有美好存在。
整首诗的情感流动如同水流一般,既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感慨,展现出吴融深厚的情感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两派潺湲不暂停:水流分为两派,声势浩大,不停地流淌。
- 岭头长泻别离情:从山岭顶部流下的水,象征离别的情感。
- 南随去马通巴栈:南方的水流引导着去巴蜀的马儿,暗示着离别的旅程。
- 北逐归人达渭城:北方的水流则送走归人,表明回家的归途。
- 澄处好窥双黛影:在清澈的水中可以看到两座山的影子,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象。
- 咽时堪寄断肠声:水流的声音让人忍不住寄托思念与悲伤。
- 紫溪旧隐还如此:昔日的紫溪依然如旧,暗示着怀旧情绪。
- 清夜梁山月更明:在清静的夜晚,梁山的月亮显得更加明亮,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流比作情感的流动,表现离别的痛苦。
- 对仗:如“南随去马”和“北逐归人”,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水流赋予情感,使自然景象更具人性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与思念的主题展开,表现了人在面对离别时内心的复杂情感,以及对自然美的寄托。诗人在描绘山水的同时,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展现出对故乡、亲友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选择。
- 山岭:象征着自然的稳固与人情的变迁。
- 月亮:象征着美好、希望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南方水流通向哪个地方? A. 渭城
B. 巴栈
C. 梁山
D. 紫溪 -
“澄处好窥双黛影”中,“双黛影”指的是:
A. 两位女子
B. 两座山
C. 两条水流
D. 两轮明月 -
诗中提到的“断肠声”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思念与悲伤
C. 愤怒
D. 自豪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吴融的《分水岭》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而王之涣则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豪情壮志。两首诗都体现了对山水的赞美,但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