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中书令军前新楼》
时间: 2025-01-11 21:53:43意思解释
太保中书令军前新楼
原文展示
十二阑干压锦城,半空人语落滩声。
风流近接平津阁,气色高含细柳营。
尽日卷帘江草绿,有时欹枕雪峰晴。
不知捧诏朝天后,谁此登临看月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景象:高耸的栏杆俯视着装饰华丽的城市,空中传来人们的对话和水流的声音。风景如画的平津阁在附近,周围的气候也显得格外清新,细柳营中显得生机盎然。整天拉开帘子看着江边的绿草,有时靠在枕头上仰视雪山的晴空。不知道在捧着圣旨朝天之后,谁会在这个地方欣赏皎洁的月光。
注释
- 阑干:栏杆,常指高楼的护栏。
- 锦城:富丽的城市,常用来形容繁华的地方。
- 人语:人们的谈话声。
- 落滩声:水流落下的声音。
- 风流:风景美好,或形容风趣洒脱的人。
- 平津阁:一座风景名胜的阁楼,象征着高雅和气派。
- 细柳营:指柳树丛生的地方,营指营地或军营。
- 捧诏:捧着诏书,古代用来指代朝廷的命令或赐予的旨意。
- 登临:登上高处欣赏风景。
典故解析
- 平津阁:这是唐代著名的楼阁,象征着高尚的文化和历史。与诗人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风景和文化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融,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山水、田园,情感真挚,富有生活气息。吴融的创作时期正值唐代的盛世,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创作背景
“太保中书令军前新楼”写于吴融的生活与事业的某个阶段,可能是他在军中任职期间,目睹了新楼的建设与周围的自然美景,产生了对当时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极富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以“十二阑干压锦城”引入,既表现出高楼的壮丽,又暗示了城市的繁华与热闹。在“半空人语落滩声”中,生动的声音描绘使人仿佛置身于此,感受到水流和人声的交织,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近旁的“平津阁”和“细柳营”,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脱俗的气息,既有风光旖旎,又有生机盎然。诗的后半部分,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思考。“尽日卷帘江草绿”展现了一种日常生活的宁静,而“有时欹枕雪峰晴”则带出一种悠闲的惬意。最后一句“不知捧诏朝天后,谁此登临看月明”不仅引发对未来的思索,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渺小,仿佛在问:在这浩瀚的天地中,谁能真正理解和欣赏这一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二阑干压锦城:描绘高耸的栏杆俯视华丽的城市,暗示景色的壮丽。
- 半空人语落滩声:生动描述空中人声与水声交融,增添了生活气息。
- 风流近接平津阁:展现自然与建筑的结合,表现出清新高雅的气息。
- 气色高含细柳营: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色,传达生机。
- 尽日卷帘江草绿:表现诗人悠闲的生活状态,宁静而和谐。
- 有时欹枕雪峰晴:隐喻诗人对大自然的向往与思考。
- 不知捧诏朝天后:引发对未来命运的思考,感到渺小与无奈。
- 谁此登临看月明:反问中蕴含对欣赏与理解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半空人语落滩声”,将声音具体化,增强画面感。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添了韵律美。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如“气色高含”。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建筑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未来的思索,情感基调为清新而又略带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阑干:象征高远与遥望。
- 锦城:象征繁华与富丽。
- 江草:象征生机与自然。
- 雪峰:象征清新与高远。
- 月明:象征美好与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十二阑干”指的是: A. 十二根柱子
B. 十二根栏杆
C. 十二根树枝
D. 十二根铁链 -
“不知捧诏朝天后”中的“捧诏”是指: A. 拿着书信
B. 拿着圣旨
C. 拿着文书
D. 拿着命令 -
诗中提到的“平津阁”可以理解为: A. 一座高楼
B. 一条江
C. 一片林
D. 一座庙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春望》——杜甫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描绘了自然,但更强调人生的艰辛与忧愁。
- 《春望》:对比之下,吴融的诗更为轻松,而杜甫则充满了沉重的历史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